...承扶二穴远,虎臂下股横纹决,更有五寸浮 接,二寸都是殷门穴,更有二穴近委阳,三焦下甫均须别。手厥阴心包络经中冲穴出中指端,屈指劳宫取掌间,大陵掌后筋间使,去腕二寸寻内关, 门去腕上五寸,间使二寸两筋间,内廉陷中看曲泽,天泉腋下二寸间。手少阳...
...《黄帝明堂经》已不存,虽经宋太宗诏令访书,仍未求得。在这种情况下,宋仁宗于天圣年间,命医官王惟一主持编修一部针灸腧穴典籍。王惟一奉诏在总结《黄帝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参以各家之见及个人经验。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附《穴腧都数》...
...无 会(入肺经)发挥同.(入三焦经)外台曰.两旁四十二穴并下三单穴共四十五穴.无迎香.(入胃经)有肩 .(三焦)兑端.龈交.水沟(共督脉)甲乙经曰.兑端手阳明脉气之所发.图(图)...
...甲乙.商曲下一寸.以直脐旁之字.见之.后人误以二作一也.距古之远.无所可考.今姑不取商曲下一寸五字.唯定此穴于脐旁五分.从张氏说.中注(甲乙)肓俞下一寸.(资生)按甲乙.千金.外台.次注.作肓俞下五分.发挥.类经.聚英.入门.医统宝鉴.共从...
...手少阳三焦经穴图(图)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
...太乙图》;窦汉卿《针经指南》;窦桂芳《针灸条杂说》;杜思敬辑《针经节要》,《洁古云岐针法》、《针经摘英集》、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西方子《明堂灸经》、琼瑶真人《琼瑶神书》、滑寿撰《十四经发挥》、胡元庆撰《痈疽神秘灸经》等。(三)宋...
...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 从上所引文献看,《圣惠方》卷一百所载之“青灵”穴部位与宋以前所有腧穴文献中“清泠渊”穴完全相同,可见“青灵”与“清冷渊”为同一穴。王惟一编《铜人图经》时,不知由于唐人避讳所造成的同穴异名...
...归其本。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方知十二经遍行也。手少阳三焦经(图)三焦经∶关冲(阳井)液门(荥),中渚(俞),阳池(原),支沟(经),天井(合)。每日遇阳干合处,注此六穴。如甲日甲戌时,至甲申时,为阳干合也。手少阴真心经(图)...
...(仰人十四门伏人十门 侧人六门)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将欲指取其穴,非图莫可预备之要。非灸不精,故《经》曰∶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然去...
...针灸教学用具。多采用纸浆、石膏或塑料制成。模型可根据教学需要,按健康人体比例,制作大小不同的规格,表面显示取穴标志,标出十四经腧穴的位置和名称,小者只标常用穴的名称,供经穴教学使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