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渊_四治病求本 重视后天脾胃调治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金师治病重视脾胃的观点,源于内经,并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己等医家的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非脾胃之气不能滋养;气血津液非脾胃之气不能化生。故东垣奉“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立斋尊“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jinmingyuan/475-3-4.html

宋元以降医书医案方书中脉法的位置与应用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继内经仲景,亦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基本做到了病证的分析对比综合判断,从而达到平脉辨证的要求是一个系列性质的,不是两个系列性质的。就是不在山野间而是”通都大邑”求医不难,那些医者能做到李氏韵要求么?可见东垣虽然上继内经仲景,做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15.html

温热经纬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序(一) 序(二) 自序 卷一 内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rejingwei/index.html

内经选读教材商榷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张新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材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依据,其阐述应该明确准确与正确。遗憾的是,作为传承中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学术的内经选读,从四版至七版,在阐述原著某些重要思想与观点时,却未尽如此。本文仅择其要者商榷于后。 “和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339.html

黄帝内经的由来_【中医宝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典医籍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在整个中医的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该书中阐述的理论,一直以来指导着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是学习中医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读物,也是现代中医院学生学习中医时必读的医书。 顾名思义,“内经”是讲内科...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062.html

内经膈气呕吐噎隔呕吐症因各别治法不同_症因脉治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方书所谓膈气呕吐者,此即内经气为上膈之一条也。所谓噎隔呕吐者,即内经三阳结为隔之一条也。仲景金匮书,以生姜半夏汤治痰呕,此治膈气方也;又以甘草大黄汤治呕吐便结者,此治噎隔方也。洁古家珍以呕吐分上中下三条,而以气积寒主治;...

http://qihuangzhishu.com/646/13.htm

合论诸书之得失以示初学之从违_知医必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其时秦多良医,如和如缓,岂有未读者?则秦必有之,始皇焚书,而不焚医书,故内经尚存,惟是代远年湮,必多残缺。韦编之绝,圣人之学且然,而谓内经之竹简,能久而完全乎?秦之后,楚汉分争,谁复能修理内经者?迨文景之世,...

http://zhongyibaodian.com/zhiyibibian5718/305-4-0.html

内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诊寸口分别说的具体方法,但在内经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对寸口脉的重视,如人迎脉口的诊法尺寸诊法色脉尺诊法等等,再向前一步就是独诊寸口法了。历史证明内经之后不久难经仲景就提出并使用了独诊寸口法,到王叔和著脉经独诊寸口法就完成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内经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的解释,王冰理解为“气蓄于上,故心满,下虚上盛,故气泄出”。其他对内经很有研究的医家吴昆马莳,张介宾等均未对此作出解释,张志聪则对王注提出异议,认为“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其解说明确指出“善气”是善太息,...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76.htm

王大增_二调理脾胃,培补后天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以营养全身。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提出血液是由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盖妇女以血为本,其经孕乳皆以血为用。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不能生血,则营血亏乏,可致月经过少,甚则闭经,或孕后胎失所养而滑胎小产...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wangdazeng/553-3-2.html

共找到781,42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