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级宝鉴》。十二卷。清·董西园纂。成书于1777年。本书摘录历代医着,辨证立方,作为学医入门之阶墀。卷首题《必自集》,总论医理及诊治之法,除综合前人论述外,作者也有阐发:卷一-二伤寒;卷三-五杂病;卷六女科;卷七-九类方...
...1896)号砚香(同治二年癸亥科贡生),继父业,勤于医理,又多才艺。在诊务之暇,整理先辈验案验方,著书撰文。著有《种橘山房医论》、《妇科述要》、《女科秘笺》、《验方秘录》等方,均散佚于兵火战乱。砚香公还擅长丹青,尤绘莲为著,匠心独具,自号“爱莲...
...刻中二十八脉,一遵《正眼》而沐浴所闻,细加简阅。并附先生晚年未尽之秘,故卷帙倍之。一、家先生高材硕德,为海内贤士大夫迫而成医,虽生徒满宇内,誓不传之子弟,虑为赵括之续也。余客海虞尽得缪慕台先生遗稿,并周梅屋先生之独得编,朝夕研穷,乃于脉理颇...
...着述,旁录时人之议论,成《痢症汇参》一书。既为四方君子称评,劝授梓人,兹复念女病难医,即平日所辑前哲要语,分门别类,汇为一帙,颜曰《女科切要》。质诸二三同志,俱云语简而明。此书一出,将临症者,俱可唾手取验,而至难医者,从此不难,亟当传世,...
...不可泥其形症。”本书所载医案,用问答形式,阐述病因、病理,分析治疗方药,有利于读者理解因症立方之义。现存清刻本。又本书收入《医林指月》中。《直鲁古脉诀》脉学著作。见《辽史·方技》直鲁古本传。卷数不详。已佚。《知医必辨》医论著作。清·李冠仙...
...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著书立说 行医为民 明代女医谈允贤,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
...愈。命为翰林医御之官,赐衣鱼。着《神应针经要诀》行世。□字仲阳,上世钱塘人,曾祖徙北,家于郓,幼业医。神宗时,元丰中,医公主有功,授翰林医官,迁太医丞,赐紫衣绯鱼,治疗有奇效。所着《伤寒指微》、《婴孩论》若干卷。□熙宁间为国子博士,校正医书...
...医林指月》丛书中。《易筋经》导引功法名着。托名南北朝时印度高僧达摩传(一说托名唐初李靖传)。流派甚多,主要有三种:“衙门藏版”《易筋经》(附《洗髓经》一卷,故又名《洗髓易筋经》)十二势;《中外卫生要旨》三套二十二势;《少林内功秘传》二十四势...
...实用。清·张久照赞曰:“为妇女所必需,无方不妙,无药不灵,诚女子之金丹,医宗之宝鉴也。”现存多种清刻本。②清·沈尧封撰。二卷。又名《沈氏女科辑要》。约成于1764年。原书文字无多。后经徐正杰校订补注,王孟英加按,方始成帙。刊于1850年。...
...实用。清·张久照赞曰:“为妇女所必需,无方不妙,无药不灵,诚女子之金丹,医宗之宝鉴也。”现存多种清刻本。②清·沈尧封撰。二卷。又名《沈氏女科辑要》。约成于1764年。原书文字无多。后经徐正杰校订补注,王孟英加按,方始成帙。刊于1850年。...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