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师强调临床诊治首先识病,把辨病与辨证结合,成为其临床思维特色。1.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但中医不仅讲辨证,也强调辨病。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清代《兰台轨范·序》:“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 能识病名而后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
...《内经》首创“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内经·腹中论》有四乌鲗骨一藘茹方:“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
...应尽早予以病名,但至今仍然以证代名。五是有些病名怪诞和古奥涩滞,不易被社会所接受,如“解痺”、“交肠”等,这些都是导致重证轻病的根源。第二节 重证轻病影响潜病的揭示一、辨证代替不了辨病证,是疾病的阶段病理反映,是通过四诊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兰台轨范·序》曰:“ 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病。”对此观点,奚氏极为赞同。他认为:周围血管病临床诊治,首先必须识病,此“病...
...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
...《内经》首创“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内经·腹中论》有四乌鲗骨一藘茹方:“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
...西医辨病的理论关系。 1 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证、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
...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 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
...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荀子·荣辱》 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男女辨姓。——《左传·昭公元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别物色) 通“辩”。口头上争论 [...
...辨证、辨脉。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仲景是在示明“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太阳病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再通过辨证分别出本证三型之不同及各自兼证、传变之不同。《金匮要略》的最大特点是辨病辨证合参论治。对虚劳、呕吐、腹满、下利等症仲景着重辨证论治;对...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