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阴暑伤人_【中医宝典】

...几天前,老王睡觉时用风扇吹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起床后就出现了头痛、流清涕、咽喉红肿、咳嗽等症状。开始以为是夏天体内“内火”太大,就随意买些药来吃。但用药后病情并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还发起低烧。在医院中医科,医生告诉老王,他其实是中了“阴暑...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9464.html

阴暑_时病_内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 【阴暑】 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是由于静而得之,故名“阴暑”。主要病状有发热恶寒、无汗...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6855.html

立秋后小心伤“阴暑”_【中医宝典】

...发生障碍,很易使人发生中暑。 中医谓中暑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是烈日下劳作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的,而“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由于暑热湿盛,人们毛孔...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42.html

立秋后小心“阴暑”_【二十四节气】

...立秋后小心“阴暑” 虽然已过立秋,但白天仍然很热。其实,通常所说的“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几个节气。入秋后雨水日渐减少,空气湿度逐渐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因而天气会逐渐干燥,草木渐枯,人也...

http://wenxue360.com/24jieqi/archives/243.html

脉提纲_《温病正宗》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脉浮紧恶寒,谓之伤寒;脉数寒少热多,谓之温病;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医者不可不。...

http://qihuangzhishu.com/723/73.htm

立秋之后防阴暑_【中医宝典】

...立秋已过,气温仍然很高,很多人还像盛夏时一样贪凉,使病人明显增多。 中医称中暑为“伤暑”,“伤暑”有阴、阳之分。“阳暑”是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引发的,“阴暑”是由过于贪凉引起的。如在午休和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632.html

温病正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十三、《归砚录》 第二章 分论 一、考证温热名义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四、温邪上受解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七、温热病说 八、伏温论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十、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zhengzong/index.html

阴暑阳暑_《友渔斋医话》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暑有阴阳二种,不可不也。人之处于凉亭水榭,日受风凉,喜啖爽口冷茶,阳气闭塞,其病恶风热壮,少汗脉沉滞,或腹痛吐泻,此夏月之阴症也,不可谓之伤寒,乃名之为阴暑。前人治此等症,大顺散、理中汤,轻则平胃散。予嫌其姜、桂之性太烈,必先岁气,毋伐...

http://qihuangzhishu.com/715/142.htm

温病瘟疫之辨析_《温病正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之语,及《内经》所云冬伤于寒,春夏病温病暑之说,加以诋毁,则是尚未明伏气之故。幸叶子雨取而增订之,庶无流弊。清 戴麟郊之《广瘟疫论》,乃踵吴又可瘟即温之误。虽其主要以瘟疫与伤寒为,使伤寒瘟疫之治不混,然其...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zhengzong/723-6-3.html

温病脉证并治篇_《医宗金鉴》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本病,热从内生,则悖仲景温病之旨矣。仲景论中,但言太阳初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其非伤寒,非谓太阳之寒,不由表入,竟从少阴之热内生为病也。经又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是明指温病之发,因感春风辄动内热而始发,所以阴阳脉俱浮也。盖以温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yizongjinjian/337-4-12.html

共找到32,97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