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不可发汗病证并治_《伤寒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

http://zhongyibaodian.com/shanghanlun/98-9-3.html

《仲景伤寒论疏钞鎞》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又名《伤寒金鎞疏钞》。十五卷。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法、平脉法、伤寒序例。作者自视甚高,除正面论述外,还力图将《伤寒论》注...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710.htm

《仲景伤寒论疏钞鎞》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又名《伤寒金鎞疏钞》。十五卷。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法、平脉法、伤寒序例。作者自视甚高,除正面论述外,还力图将《伤寒论》注...

http://qihuangzhishu.com/196/735.htm

辨不可发汗病证并治_《伤寒论》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

http://qihuangzhishu.com/98/112.htm

华氏学-----横空出世_【中医宝典】

...自己肯定有许多问题没有打开思路,许多治病的思路有不完善之处.于是他开始学习各门派的诊断技术以及各个名医的治病医案。大量的时间研究比较,然后用于实践。。。。。。2年以后华氏诊逐步成形,这使他的诊病技术大幅度提高,它突破了滨湖学500年所划定...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010.html

治病_《确》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脉经.凡浮大数勤长滑为阳.沉微弦弱短涩为阴.阳病见阴脉者.过也.阴病见阳脉者.顺也.按脉之说.本仲景伤寒论.在伤寒症.则阳病见阳脉者顺.阴病见阳脉者亦顺.若内伤病.阴病见阳脉者.又为逆也.经曰.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如虚劳失血之病.喜沉细...

http://qihuangzhishu.com/278/11.htm

华氏学—中医的硬功夫......_【中医宝典】

...华氏学是张树才先生十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它是以学为基础,包括诊病、治病在内的“理法方药”的全部中医内容,你只需掌握了华氏学的诊病精髓及其独创的治病思路,那么你的中医水平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为你开拓了新的视野,将为你以后的中医之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013.html

华氏诊传授内容探秘_【中医宝典】

...治病救人,光会诊病不会用药?岂不被人笑话!在大学里学习中医药诊断技能和组方用药,光学不练纸上谈“病”,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行吗?别说学五年,就是学一辈子也不会诊病治病! 理论与实践的脱钩是当今中医教育的最大的缺陷,所以当今社会会诊的医生少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015.html

治病必求于本_治则治法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治病必求于本指治疗疾病时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探求其阴阳的偏盛偏衰。 【治病必求于本】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疗疾病时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探求其阴阳的偏盛偏衰。例如:病人头部昏晕而痛,肢麻,肉跳,虚烦,夜寐不安,...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8348.html

学_【中医宝典】

...利用切脉诊治疾病,是中国诊断学中的一项独特方法。我国人民很早便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道理,并且发现通过切脉可以观察内脏器官的病变,有关情况在《周礼》、《内经》等古籍中得到记载。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著名医学家扁鹊总结前人经验,创立了学。我们...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90.html

共找到78,79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