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到可被激活的正常备用状态,但开放能力仍然没有恢复正常,产生的动力电位的0期去极的幅度和速度,兴奋传导的速度都仍然低于正常。最后,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正常静息水平,兴奋性也恢复正常。3.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细胞在...
...再向外转移,因而使膜内电位维持在-90mV的水平上,形成了静息电位。(二)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和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即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图14-1-3)。分为去极化的0相和复极化的1、2和3相。...
...电位产生机制的假设予以证实,而且对动作电位的产生作了新的解释和论证。通过这一时期的研究,对于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最一般原理已得到阐明,即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各种表现,主要是由于某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
...。体内某些感受器细胞、部分腺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及神经细胞体上的突触后膜和骨骼肌细胞的终板膜,它们在受刺激时不产生“全或无”形式的动作电位,而只出现原有静息电位的微弱而缓慢的变动,分别称为感受器电位、慢电位、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这些电位也...
...维持神经、肌肉细胞的应激功能,细胞内外钾浓度的比例是产生跨膜静息电位的决定因素,静息电位的建立是神经、肌肉冲动传递,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因此,血钾含量的改变仍将影响神经、肌肉细胞的应激性。 机体内钾的总储量为 3-4 mol(相当130-...
...在-90mV的水平上,形成了静息电位。(二)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和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在兴奋时所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即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图14-1-3)。分为去极化的0相和复极化的1、2和3相。4相为静息期。1.0相(去极化...
...(一)心肌细胞膜电位心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膜内负于膜外约-90mV,处于极化状态。心肌细胞兴奋时,发生除极和复极,形成动作电位。它分为5个时相,0相为除极,是Na+快速内流所致。1相为快速复极初期,由K+短暂外流所致。2相平台期,缓慢复极...
...变化。视杆细胞外段和整个视杆细胞都没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由光刺激在外段膜上引起的感受器电位只能以电紧张性的扩布到达它的终足部分,影响终点(相当于轴突末稍)外的递质释放。...
...轴突末梢跨膜静息电位的影响,跨膜静息电位大则动作电位大,跨膜静息电位小则动作电位也小。由此认为,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B纤维传入经多突触接替后,兴奋抵达末梢交释放递质→递质作用于A纤维末梢使其去极化,从而使末梢跨膜静息电位变小→A纤维兴奋...
...在静息水平,在自律细胞则为自发性舒张期除极,是特殊Na+内流所致,其通道在—50mV开始开放,它除极达到阈电位就重新激发动作电位。(二)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心工作肌和传导系统细胞的膜电位大(负值较大),除极速率快,传导速度也快,呈快反应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