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方名:消炎护膜散)方药:大枣10枚煎汤送下,每日3次。4周为1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主治反流性食管炎。 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报道,用此方治疗30例,治愈8例(占26.7%),好转19例(占63.3%),无效3例(占...
...胃的腺体,最终形成胃的低酸。降低了胃的泌酸(或增加了氨的产生),可能保护了反流食管炎,因为反流性食管炎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12.9%,在感染治愈的3年内,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反而上升至25.8%。 (二)发病机制 为了进行消化,消化道各个部位...
...□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不能阻止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炎症,为食管炎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本病常与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临床主要症状为吞酸...
...我于2005年10月5日出现“烧心”症状,到医院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除服奥美拉唑2周外,一直服雷尼替丁。服药期间“烧心”症状得到控制。最近以来,每天晚饭后不到1小时就出现“烧心”症状。我是否应服奥美拉唑4~8周,再改服雷尼替丁维持,如...
...本病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失调,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它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以胸骨后、剑突下烧灼感与疼痛,胃内容物反流,吞咽困难,慢性少量出血及贫血为基本特征。食管滴酸试验、食管腔压力测定、食管腔PH...
...也有对胃及食管下端黏膜破损作用。 另外一些近期关注的抗反流机制,如膈食管裂孔和膈食管膜的似弹簧钳夹作用等。诸如上述各种机制综合形成了正常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 (二)发病机制 1.影响受损程度的因素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受损程度取决于3个因素...
...LESP相应降低而发生胃食管反流。约1/2的GERD患者有胃排空延缓。 (2)食管裂孔疝:不少中至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伴有滑动型裂孔疝,但为数不少的食管裂孔疝并不合并反流性食管炎,两者之间无明确病因关系。目前认为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
...扩散和钠离子流入的功能性屏障作用。其结果为:胆汁酸引起胃黏膜组胺释放,胃黏膜通透性增加,胃黏膜的氢离子、钠离子逆向扩散增加,黏膜水肿,黏膜内酸中毒,黏膜滋养性缺血,产生反流性胃炎。 (二)发病机制 正常胃黏膜表面有一层黏液,对氢离子具有屏蔽...
...非鳞状上皮区称柱状上皮化,这种先天性食管激膜的柱状上度化仅发生于食管下段激膜,不伴有相关联的或并发其他解剖异常。表现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常合并反流性食管炎。 2、食管腹段过短 腹腔食管段在抗胃食管反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长度约3-4cm若此段...
...的肾损害可能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 1.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UTI)在反流性肾病(R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尿路感染是瘢痕形成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VUR是允许细菌从 感染的膀胱进入肾脏的重要机制。UTI与RN常密切相关,15%~60%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