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酒(黄)连,陈(皮)(白)芍(厚)朴苍(术)甘(草),茯苓并枳壳,新久痢皆痊。按:痢疾是湿热之邪积滞肠道引起,故治疗大法,应清热祛湿导滞。初起如有发热,可予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加减,湿热清,则发热自除,下痢自止、又痢疾初起,不宜用涩止药,...
...口苦,舌尖红、苔厚而黄腻。 【诊断】 痢疾(中医:下痢)。 【辨证】 湿热痢。 【治法】 因势利导、泻下利湿。 【方药】 小承气汤加味。大黄6g,厚朴4g,枳实6g,黄连4g,白头翁6g,槟榔4g,地榆9g,甘草3g。清水一碗,煎成半碗,顿服...
...郭通圆静修庵尼.秋季患痢如鱼脑.腹与胁牵引而痛.气时下堕.肛门肿痛.缠绵月余.面黄肌瘦.里急后重.脉象虚大.余曰.湿热郁蒸为痢.法宜透化.香燥耗液.反助火邪.与病不合.故不能愈.乃与大豆黄卷、鲜藿香、黄连、黄芩、防风、木香、佛手柑、萝卜子...
...肠道湿热证是指由于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以泄泻下痢为主的证候。亦称大肠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湿热邪,侵犯肠道,或饮食不洁,致使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道而成。本证以下痢或泄泻及湿热征象为审证依据。 【概念】...
...[常见症状] 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症分析] ①腹痛,下痢脓血:是湿热破坏肠壁以后所出现的血结化脓见证,是病及于血的见证,古有“行血则便脓自愈”,意即指此。 ②肛门灼热:病由肠热、肌热所引起。 [治法...
...大肠湿热指湿热蕴酿于大肠的病变。 【大肠湿热】 指湿热蕴酿于大肠的病变。主要症状有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痢疾(菌痢或阿米巴痢)、急性肠炎。...
...痢与泄泻,其病不同,其治亦异。泄泻多起寒湿,寒则宜温,湿则宜燥也;痢病多成湿热,热则宜清,湿则宜得也。虽泄泻亦有热症,然毕竟寒多于热;痢病亦有寒症,然毕竟热多于寒。是以泄泻经久,必伤胃阳,而肿胀、喘满之变生;痢病经久,必损其阴,而虚烦、痿...
...云:“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暑湿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黏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此痢症所以腹痛之。”若大肠湿热证,泻、痢日久,...
...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暑湿之气,(不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皆能致湿热。)积于肠胃,(不论何脏腑之湿热,皆得入肠胃,以胃为中土,主容受而传之肠也。)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营运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粘肠胃之中...
...(有积滞、湿热、暑毒、虚滑、冷积、蛊毒) 【积滞】 〔草木菜谷〕大黄(诸痢初起,浸酒服,或同当归煎服。)巴豆(治积痢,同杏仁丸服。小儿用百草霜,同化蜡丸服。)巴豆皮(同楮叶,烧丸服,治一切泻痢。)藜芦(主泄痢。)紫苋马苋(和蜜食,主产后痢...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