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症(附春、风温、湿、冬温、毒)_《类证治裁》

...须顾其津液. 清凉到十分之六七. 往往热减身寒. 不可遽谓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焰虽熄. 灰中有火也. 凡热病. 救阴易. 通阳难.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 而在利小便. 较杂症自不同也. 如三焦不得从外解. 则热结于腑. 入...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538.html

手少阳三焦经脉歌∶_《万病回春》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 。肩 肘臂外皆疼,小指次指亦如废。三焦补泻凉药∶补∶人参、黄 、藿香、益智、炙甘草、白术、桂枝。泻∶枳壳、枳实、青皮、萝卜子、乌药、神曲、泽泻。∶附子、丁香、益智、仙茅、荜澄茄、浓朴、干姜...

http://qihuangzhishu.com/616/23.htm

三焦论_《古今医彻》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内经传入三阴.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后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后.辄尔遽下.遗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满燥实坚.有上中下三焦气血水谷之别.不精求其理.则其法不可得而施也.何以言之.上焦者.气分也.主纳而不出.病则...

http://qihuangzhishu.com/735/12.htm

三焦辩证_《中医诊断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它是根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隶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咽喉至胸隔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xue/92-4-7.html

三焦辨证_【中医宝典】

...三焦辨证 【上焦病证】 【中焦病证】 【下焦病证】 【三焦病证的传变】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瑭(吴鞠通)在《内经》及叶桂等医家论述的基础上,根据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根据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导致三焦所属...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808.html

、伏暑_《温病条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黄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四一、暑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tiaobian/681-6-2.html

详解三焦辨证_中医辩证三焦辩证_【中医宝典】

...三焦辨证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408.html

毒发斑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又名疫发斑、时疫发斑、时气发癍。指疫毒弥漫营卫、三焦,气血燔灼而引发的肢体发斑。《重订广温热论》:“毒发斑,不因失汗、失下,初起脉浮沉俱盛,壮热烦躁,起卧不安;外或头面红肿,咽喉红肿,吐脓血...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398.htm

三焦病证的传变_中医辩证三焦辩证_【中医宝典】

...三焦病证的传变 三焦病证是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临床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有一般的传变规律。早期常表现为上焦病证,传变多由手太阴肺经开始,进而传入中焦及下焦,这种传变途径称之为顺传。若病邪重,病人体质弱也可逆传心包。有的也可...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405.html

三焦的解释_三焦的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国语辞典 中醫上指食道、胃、腸等部分。分上、中、下三焦,屬於六腑。...

http://hanwen360.com/c/5850.html

共找到53,82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