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二)_【中医宝典】

...其中只有在19796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即现在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于敦煌市西北的马圈湾发掘的汉代简牍为数最多,共1217枚。这是相当在敦煌发掘汉简史上的第五次,其结果发表在1991该所编写的《敦煌汉简》一书中。在这次出土汉简中发现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99.html

伏梁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儒门事亲》卷三:“其一伏染,上下左右皆有根,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痛。”1972甘肃武威汉滩坡出土武威汉代》有“治伏梁裹脓在肠胃之外方”,用大黄、黄芩、芍药...

http://qihuangzhishu.com/168/833.htm

解读《医学史文献论文资料索引》_【中医宝典】

...中国史文献研究所正在着手第三辑(1987~1995)、第四辑(1996~2003)“索引”的编制,热切地希望同行们积极关注、参与“索引”的编制,共同完成本专业的科研基础性建设。 在新的“索引”中还将增加全国本专业历年的研究生论文题录,...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21.html

韦文贵(1902-1980)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应聘之列,后任该院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之职。又任该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获主任医师职称。其著作有《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并发表若干论文,介绍其治疗各种眼病之经验。...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559.htm

苗族医药研究二十的评述_【中医宝典】

...苗族医药继藏医、蒙医、维、傣之后,与壮医、侗医、瑶医、彝、土家、朝医成为“至今还具有较强临床活力并成为现实卫生资源的十余种”民族医药之一[1]。现就我国苗族医药研究二十取得的成就及有待研究的问题作一评述,旨在促进和加强苗族医药研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265.html

文献学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临症各科辨证,方剂配伍、药物性能及用途以及有关治疗方法的章句注释,出处考证等,均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于1975整理成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武威汉代》。1973,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幕出土了一大批帛书或竹简古医书,经研究,该墓葬系...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62.htm

气功文化汉代著作_气功文化_【中医宝典】

...养生方为气功养生著作。内容以养生、服食、吐纳、房中为主,而尤以“房中”为详细,是研究气功养生的可贵资料。 养生方 气功养生著作。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全书分四篇,即《十问》、《合阴阳方》、《杂禁方》、《天下至道谈》。内容以养生、服食...

http://zhongyibaodian.com/qigong/a13342.html

中医膏药考证_膏药文化_【中医宝典】

...这里的“膏”和“神膏”,估计不是单纯的动物脂肪,而是含有药物的膏药。 以膏药名者,见《武威汉代》。 1972,文物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县旱坡滩汉墓发掘了一批失传的汉代医方。据对随葬器物的考证,汉墓的年代为东汉早期,又据方中84乙简“建威耿...

http://zhongyibaodian.com/gaoyao/a13050.html

出土罐具_拔罐文化_【中医宝典】

...,口径5.5cm,底径6cm,腹围30.5cm。内蒙古托县出土,口沿见有烧痕。现藏于陕西史博物馆。 紫铜拔火罐 简介:清代。高5cm,底径3.4cm。1978在内蒙古包头采集,是藏医、蒙医传统的拔火罐。现藏于陕西史博物馆。...

http://zhongyibaodian.com/baguan/a12889.html

信息资料的检索查阅方法_《医院药学》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摘要,刊出的文献和索引很多,如不良反应题录、药物文献索引、药理学和毒理学等。我国采用汉字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建立了《中国药学文摘》文献库,还准备建立中药文献资料数据库,内容包括1949以来国内中医药期刊发表的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医院...

http://qihuangzhishu.com/1014/103.htm

共找到266,72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