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传变分气与血两个阶段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关于温病传变,历代温病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看法。主要有吴又可的九传学说、叶天士卫气营血传变、吴鞠通三焦传变、柳宝诒六经传变、薛生白的正局与变局传变、杨栗山的气血传变等。虽见仁见智,但各执一说,使后人莫衷一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69102.html

温病正宗》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十三、《归砚录》 第二章 分论 一、考证温热名义 二、伤寒成温之理 叶派治温热之误 四、温邪上受解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六、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七、温热病说 八、伏温论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http://qihuangzhishu.com/723/index.htm

温病解释之正误_《温病正宗》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次,江南诸师复秘其要方不传。迨晋王叔和撰次其遗仅得十卷,即今存之《伤寒论》也。又宋 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卷,亦叔和所撰次。或曰古之《杂病》即此书也。然则仲景之书,赖叔和以传,而温病为伤寒之一,本无疑义也。洎夫有明...

http://qihuangzhishu.com/723/5.htm

温病瘟疫之辨析_《温病正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洞庭山,信笔记录舟中之所语。华岫云首刊之于《续选临症指南》,名为《温热》。继则唐笠以顾氏一时未加修饰,是以辞多佶屈,语亦稍乱,乃为之删润,前后移掇,刊之于《吴医汇讲》,而易其名为《温证论治》。章虚谷又易其名为《外感温病证治》,刊之于《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zhengzong/723-6-3.html

《温热逢源》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著作。卷。清·柳宝诒撰。上卷详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中伏气温病,并附注《伤寒论》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各条;中卷辨正《温热暑疫全书》、《伏邪篇》、《伤寒绪论》、《温疫》中有关温热病的一些条文;下卷重点论述伏气温病,对其发病...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375.htm

《温热逢源》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著作。卷。清·柳宝诒撰。上卷详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中伏气温病,并附注《伤寒论》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各条;中卷辨正《温热暑疫全书》、《伏邪篇》、《伤寒绪论》、《温疫》中有关温热病的一些条文;下卷重点论述伏气温病,对其发病...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168.htm

温病真理之探源_《温病正宗》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人一呼脉动,一吸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疾诊尺》曰∶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玉版要》曰∶病温虚甚死。此则温病之命名,及其诊候之法也。《阴阳应象大》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

http://qihuangzhishu.com/723/6.htm

《温热逢源》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 辨正张石顽伤寒绪论温热各条 辨正吴又可温疫各条 卷下 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原不同治法各异 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 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 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 伏温热结胃腑证治 ...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refengyuan/index.html

温病正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十三、《归砚录》 第二章 分论 一、考证温热名义 二、伤寒成温之理 叶派治温热之误 四、温邪上受解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六、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七、温热病说 八、伏温论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zhengzong/index.html

温病辨脉_《温病正宗》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从气分入,始病发热恶寒,一二日不作烦渴,脉多浮紧,不传阴,脉不见沉;温病由内达外,从血分出,始病不恶寒,而发热,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杨如候曰∶此伏气。若外感温病,亦有微恶寒者。)脉多洪滑,甚则沉伏,此发表清里之所以异也。凡浮诊中诊,浮...

http://qihuangzhishu.com/723/74.htm

共找到260,20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