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叶香岩<杂病论>非叶氏本人所作,乃陈克正先生于<叶天士诊治大全>所总结.陈先生云:此文乃是用叶案中语串成,除了(若)字,皆是叶氏之语,因对初学者有用,因此发出给诸同道共享. 人在气交,法乎天地,以病乃外加于身也.诊之大法,先明体质...
...夫三部之中,俱见一脉,所主杂病,略而言之。《脉经》曰∶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水谷之邪来见实坚,寒癖之邪来见弦小。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短而滑者酒病也;迟而滑者胀满也;洪而大者伤寒也;浮而数者伤风也;浮而急者,饮食不消,脾不磨也;沉而弦者...
...又岁水太过,甚则土气乘之者,病亦若是。注曰∶肾邪攻肺,心内微,心液为汗,故寝汗。仲景《伤寒论》中名盗汗,谓阳明病当作里实而脉浮者,必盗汗。又三阳合病,目合则汗。成无己谓伤寒盗汗,非若杂病者之责其阳虚而已,是由邪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邪气...
...清代前中期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延续了明代的特点并有所深化。在学术流派及其学术争鸣上,主要是徐大椿、陈修园等医家对明以来温补派学术主张所进行的论争,这种论争进一步促进了内科杂病学术的繁荣。在辨证治理论的运用上,这一时期对瘀证等一些内科杂病的...
...方,并疗妇人”(孙奇等,《金匮要略方·序》),此为《金匮要略》的祖本。英宗治平二年(1065),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重加订定,即成为宋以后所广泛流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前者专论伤寒,后者专论杂病。至于《伤寒杂病论》与一分为二的...
...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流传至今。因此,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从《伤寒杂病论》中分割而成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由晋代医家王叔和整理编篡而成的,但以后书名、卷数、分合又有所改变。直至宋代校正...
...虚劳盗汗、阴虚盗汗条。亦可因阳虚、气虚、肝热、湿热、外感热病而致。《伤寒明理论·盗汗》:“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张氏医通·盗汗》:“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也,二妙散加白术、伤风、牡蛎...
...又岁水太过,甚则土气乘之者,病亦若是。注曰∶肾邪攻肺,心内微,心液为汗,故寝汗。仲景《伤寒论》中名盗汗,谓阳明病当作里实而脉浮者,必盗汗。又三阳合病,目合则汗。成无己谓伤寒盗汗,非若杂病者之责其阳虚而已,是由邪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邪气...
...依据不同情况而加减变化,如用于治疗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由它加减变化而成的方剂达19种。方剂的加减变化也极有法度,体现了有常有变的遣方用药原则。在方证结合方面,《伤寒杂病论》充分体现了因证立法、以法系方、据方用药的准则。如“以下有痰饮,胸胁...
...聚。则二家命意不同,故其书详略亦异。读者能各得所宗,则伤寒、杂病两擅其长。自墨守者以《金匮》为治一切杂病之宗,而《千金》遂斥为僻书,无惑乎学术隘而治法阙矣!...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