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圣《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刻残碑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四百多年,石刻已漫灭不清。英宗令工匠砻石,仿前重刻。重刻上石,将“新铸”二字删去,定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增入明英宗序言,记石刻之沿革。到英宗正统十、十一年1445-1446,修筑城垣和东城时,宋天圣刻石被劈毁,充当修筑城墙的砖石,...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51.html

清光绪铜人清代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清太医院在光绪二十八年改建新署时铸制了一具新铜人—清光绪铜人。该铜人由太医院苏秉钧、张庆云监制,铜人铸成后置于太医院“铜神殿”,1925年移交故宫。 清太医院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建新署今北京市地安门外东大街时铸制了一具新铜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42.html

清乾隆铜人清代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乾隆十年,清政府下令奖励大型医学著作《医宗金鉴》编写人员每人一个小铜人。当时编纂的官员及医生共有80人之多。此具铜人系发给参编人员之一 ——福海的奖品。 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下令奖励大型医学著作《医宗金鉴》编写人员每人一个小铜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44.html

民国铜人民国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民国铜人由北京同济堂药铺制作,1956年赠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由中国针灸博物馆收藏。 民国铜人由北京同济堂药铺制作此药铺系刘汉臣于民国初期开设,1956年赠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由中国针灸博物馆收藏。 北京同济堂药辅制 薄黄铜 高57cm ...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35.html

蒙医铜人当代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该铜人为一位成年裸体男子,人物造型及佩带饰物具有鲜明的蒙族艺术风格,共有穴位538个,各穴位置与排列方法与汉医不同,体现了蒙医针灸的特色。 “蒙医铜人”图 “第十六绕廻庚辰年”1940铸造/高61cm 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藏 该铜人为一...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33.html

《勉学堂针灸集成》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经》的基础上,对穴位作了审慎的考证。 其对穴位的研究相当精细,在书中对清以前诸书中的取穴常用穴谬误均予以了纠正。 此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详细记录了正统铜人的腧穴定位,如今的正统铜人上所刻的穴名肉眼已经不能辨别,正是借助于《针灸集成》这一...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33.html

王惟一开创了针灸学的腧穴考试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先河_【中医宝典】

...不愧服。阿尼哥受到世祖嘉奖并赐官。 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铜像因年久失修,昏暗难辨,下令重铸铜人模型,以代替宋铜人。至此,这一座宋铸铜人的下落,亦趋于不明。 明清两代,公私铸造铜人很多。现存于世的,大多是明清两代所造,包括流传于国外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653.html

王惟一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英宗令工匠砻石,仿前重刻。重刻上石,将“新铸”二字删去,定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增入明英宗序言,记石刻之沿革。到英宗正统十、十一年1445-1446,修筑城垣和东城时,宋·天圣刻石被劈毁,充当修筑城墙的砖石,被埋于明代城墙之下。...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wangweiyi/index.html

针灸铜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针灸教学之人体模型。始创于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用铜塑造,体表刻有经络和腧穴名称,胸膜腔有脏器,中空。是北宋医家王惟一总结前人经验,为提高针灸教学效果而主持设计制造的。它既是针灸教学的教具,又是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考试时在铜人体表...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318.htm

官方教育--宋代_针灸文化_【中医宝典】

...实验教学方法:王惟一在完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编纂的同时,为了便于学习针灸,铸成针灸铜人腧穴模型两具,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医疗和考核之用,成为针灸实验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惟一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正统仿宋针灸...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418.html

共找到301,89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