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其它检查方法相结合,对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提供更充分依据。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理论研究工作中,腹学具有很大意义。它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过程中,在理法方药结合上都有很实际价值,对于融会贯通中西医学,可以起到一定桥粱作用。...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29.html

与脉发展时间差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内经》有关脉诊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方法、脉名、正常脉、病脉以及死脉认识,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如诊脉方法有“三部九候法”、“人迎脉口诊法”、“尺寸诊法”、“寸口诊法”等等。 舌与脉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重视程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5.html

常见及其意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 温热病肌肤可知温热邪气之鸱盛与轻微,热邪盛则灼手,热邪轻则手温。察肌肤潮润与干燥,从而可了解病之有汗与无汗。风热郁于肺而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为疹,抚之而碍手。 在外科方面,常用抚按疮疡患处以辨脓之成否。手之柔软波动而有热感者为脓...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65.html

诊治方法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怕痒,影响检查。须先以手掌轻贴胸壁,徐徐向腹部抚,先其胸部然后进行腹部检查n腹前先问询病人为食前空腹或食后不久,大小便情况,如贮尿内急,应先使其排尿再行检查;如远途步行来或有精神紧张等情况,可使病人适当休息后再行检查。检查方法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28.html

分类、方法与注意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太溪以候肾气。 3.寸口诊法: 即目前广泛使用方法。由于寸关尺配属脏腑历代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候肾与大腹。 脉方法注意事项: 1.诊脉时内外环境要安静,病人正坐或...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65.html

中医_中医诊法_【中医宝典】

...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病情轻重等情况一种诊病方法。其手法主要是触、摸、、叩四法。临床上多先触摸,后按压,由轻到重,由浅人深,先远后近,...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fa/b34981.html

中医切诊_中医四_【中医宝典】

...《难经》脉法成就特点 《难经》脉法对后世影响 《难经》与《难经》脉法几个有关问题 《内经》脉法具体内容 《内经》脉法对后世影响 《四时经》与《脉法赞》 方法意义 内容 八脉交会穴交通途径 八脉交会穴介绍 八脉...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zhongyiqiezhen-712-1.html

中医四----切_【中医宝典】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诊察,或切或,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资料。切诊包括脉触诊两个部分。 (一)脉是以手指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845.html

常用脉象辨别方法_【中医宝典】

...。 对脉位变化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临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必须将脉位变化一般规律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诊断作用。比如,《伤寒论》第二百一十三条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795.html

起源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对历代脉法今后脉学研究发展亦都具有很大意义。 从史料上看《左传》记述缓和治病都还没提到诊脉,《史记·扁鹊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就是说脉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亦就是“医经”-派。但所谓扁鹊脉法是否就是后来“...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68.html

共找到943,08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