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中医对内伤发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且对大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太平圣惠方...

http://qihuangzhishu.com/76/106.htm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_中医内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kexue/76-1-1.html

感冒_中医内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丹溪心法·中寒:“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症因脉治·伤寒总论:“外感风寒,...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kexue/76-2-1.html

中医内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一)体质因素 (二)病邪因素 (三)情志因素 (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 (六)地域因素 四、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 (一)发热 (二)咳嗽 (三)气喘 (四)口渴 (五)腹痛 (六)胸痛 (七)饮食异常...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kexue/index.html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

http://qihuangzhishu.com/76/2.htm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_中医内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六经分证概括、认识外感热病;书中杂病部分(后人将其整理成金匮要略)按脏腑经络体系概括、认识内伤杂病。伤寒杂病沦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中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kexue/76-1-2.html

感冒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丹溪心法·中寒:“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症因脉治·伤寒总论:“外感风寒,...

http://qihuangzhishu.com/76/55.htm

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异法方宜 (二)常用治法 ·解表法 ·清热法 ·攻下法 ·和解法 ·温里法 ·补益法 ·消导(消散)法 ·理气法 ·理血法 ·固涩法 ·开窍法 ·镇痉法 六、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 第一章 外感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外感发热 第...

http://qihuangzhishu.com/76/index.htm

痉病_中医内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痉病系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中医药对痉病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历代医家对痉病发病原因的认识,经历了从外感致痉到内伤亦可致痉的过程。内经对痉病的病因是以外邪立论为主,认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kexue/76-9-3.html

外感吐血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证名。内有积热,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吐血。症因脉治卷二:“外感吐血之因,内有积热,诸经火盛,外有风寒,束其肌表,血络热甚,不得外越,妄行上冲。”外感风热者,兼见发热头痛,鼻干口燥,或有咳嗽,脉象浮数,宜外散风热,兼清热凉血,用桑杏...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845.htm

共找到583,51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