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__内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气温是有别于新感温病另一类温病。 【气温】 是有别于新感温病另一类温病。有因感受外邪后,因邪轻未能随即构成发病条件,蕴于里;或因平素内有积热,到了一定时间,感受时邪,内的郁热,自里透出。均称为“伏气温病”(亦有说是感受温邪较深...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6476.html

气温_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烦渴、舌绛、尿赤、脉数等里热症候,而往往卫分症候不明显。如“春温”,“伏暑”,“温疟”等,都属于这类温病。气温与新感温病,实质都是感受温邪而发的,所不同者,是临床表现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邪性质,致病途径,病变部位,病人体质等因素不同...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fuqiwenbing-1044.html

__内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溢 指水液滞留于体表及皮下组织,与一般所谓水气相同。 【溢】 指水液滞留于体表及皮下组织,与一般所谓水气相同。临床表现为身体疼痛,四肢浮肿沉重,或见喘咳等(类似于心脏病水肿,肾炎水肿等状况)。...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6847.html

_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指痰饮潜伏于体内,经常发作的状况。临床症状是腰背酸痛,恶寒发热,胸胁胀满,咳嗽呕吐,甚则眠泪自出,浑身颤动。 ...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fuyin-2080.html

瘕(虙瘕)__内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瘕(虙瘕)指一种邪气伏于大肠的瘕证。 【瘕(虙瘕)】 古病名。语出《素问.气厥论》。“虙”与“”音义相通。指一种邪气伏于大肠的瘕证。下腹部有时鼓起块状,但有时消散,可伴有腹痛,便秘等症状。多因大肠热气郁积所致。...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6474.html

_《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凡有六。悬溢交痰留。痰饮。特六之一耳。人此而止曰痰饮者。盖停既久。未有不为痰。多因气道闭塞。津液不通。譬如沟渠壅遏。积淹停滞。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疏决沟渠。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凡为喘、为咳、为呕、...

http://zhongyibaodian.com/michuanzhengzhiyaojuejileifang/721-10-5.html

湿郁热_因病机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湿郁热又叫“湿遏热”。 【湿郁热】 又叫“湿遏热”。指湿阻于里,邪热不易外透的臭。主要症状为“身热不扬”,午后热高、汗出而热不退,胸闷腹胀、厌食、头部重痛、苔白腻、脉濡数等。...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5816.html

》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_医学古籍_【文学360】

...作,取手阳明。 9、:齿痛,不恶清,取足阳明;恶清,取手阳明。 10、: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11、: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 12、:腰痛,痛...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2887.html

濒湖脉学·_《濒湖脉学》

... 阴 伏脉:重按著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 《脉诀》言: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殊为舛谬。 【体状诗】 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766.html

桂林古本《伤寒论》简介_《伤寒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本书包括六经辨证、辨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shanghanzabinglun512/103-1-0.html

共找到1,173,70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