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方书中的位置与实际应用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医药方书中的位置与实际应用等问题,是学中的一个学术色彩很浓临床实际问题。对此起源形成阶段亦即古代法阶段,已于有关各专题叙述过了。这里主要就脉经或说脉经以后有关这方面内容做一专题讨论。 法出自医经家,见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4.html

后世法存在问题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台而已,有矛盾时,亦是以舍脉证,舍证等等为课题做文章。这与内经、仲景将证治结合一起进行分析综合辨证,有方法原则上不同,使趋于僵化。至明清时才有一些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强调通过综合证以辨,并做了新的探索,但不够自觉,...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8.html

正确认识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总和,治法依据而立,方药依据治法而出,形成完整为中心辨证论治体系。第一部学专著脉经提出辨证兼施临证方法,使易于掌握,广为流传。由此,我们也可得知,中医,首先是为了探寻,而非症状。中医师是通过来...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775.html

现代诊疗疾病中的意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同时它又是中医现代化研究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传统上讲,就有诊病和辨证两重作用。由于诊病要求上所具有特殊意义相对说是较小,它更为符合中医理论两分法性质阴阳学说等,所以对辨证就更为有意义。早仲景撰伤寒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3.html

总论_古今名医汇粹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罗东逸曰∶经云∶微妙,不可不察。古今察之精。莫过内经内经之诊法甚详,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为诊病莫尽于此。不知名象愈繁,道莫准,将求精而愈失之。盖由不知为胃气之本源,其...

http://zhongyibaodian.com/gujinmingyihuicui/631-6-14.html

中医六大误区_【中医宝典】

...诊法取其约,于脉名取其繁。" 误区三:追求脉象断病症。常常听人赞誉某某名医一按脉就知病人患有何,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实际上诊脉之根本目的在于(气机变化),是为辨证施治服务,而非为了出病人有何不适。病人之不适症状是结果。...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93.html

总论_古今名医汇粹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罗东逸曰∶经云∶微妙,不可不察。古今察之精。莫过内经内经之诊法甚详,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为诊病莫尽于此。不知名象愈繁,道莫准,将求精而愈失之。盖由不知为胃气之本源,其...

http://qihuangzhishu.com/631/32.htm

中医师必须擅长——与陈清光先生商榷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玉机真等六篇章,难经者四分之一多,确立寸口法,并为后世所宗。医圣张仲景更是将置于首要位置,每卷皆名‘辨某某证并治’……,第一部学专著脉经提出辨治病、证兼施临证方法,使易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516.html

明清以来对研究进展(一)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到明清时医学家,尤其是那些深通理论学者,方面不断作出新的成绩,尽管他们不一定知道这是具有学和辨证上方向性意义。 尽管自脉经以来各种学著作中一直引用古脉学有关内容,甚至亦提出一些新的内容,但他们对以来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7.html

诸杂生死候歌_诀刊误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相倾者.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于肾下.出于气冲.循阴股内廉.邪入骨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间.此之常动者也.经脉十二.而寸口人迎太冲独动不休.故以此三处百病.决生死...

http://zhongyibaodian.com/maijuekanwu/943-8-9.html

共找到1,110,86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