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临证治病,非常重视调理脾胃。早年曾对李东垣的学术著作作过细致的研究,推崇李东垣的脾胃理论。他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必须资助后天,才能达到培补先天的目的。《灵抠·五味篇》云:“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中藏经》也有类似提法:...
...,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可借粥之热力,补益脾气,暖胃驱寒,建立中州。诚如林礼丰所言:“服后一炊顷,饮粥者,每温养中土之气以引药力也。” 仲景啜粥之法,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与调护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但不可拘泥于此,如桂枝加葛根汤证、...
...大家们临证一定是“察机”的,但对于提倡什么,对什么人提倡等问题,却需要反复斟酌。 治疗之法大致有“病原疗法、对症疗法、证候疗法、协助自然疗能之法四种”(见《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都有其临床价值。但其核心在于“察机”。只有“察机”才能用活经...
...□ 赵纪生 江西省中医院 许正锦 福建厦门市中医院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躬耕杏林70年,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他崇尚脾胃学说,提出“调中央以通达四方的观点”,主张“通、化、渗”三法治疗湿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笔者有幸跟随学习,现将其临证...
...清初医学家喻嘉言说:“先议病,后议药。”说明应先正确辨证求因,才能考虑怎样用药。现从临证实践需要,按病机而立法,依法而选方,按方而用药,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说。熟悉常用治法和处方的代表药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常用治法的代表药,打好基本功,这样才可在...
...悟》则仅列橘核丸一张主方,并明言:“治疝之法非一,而分别不外气血,气则游走不定,血则凝聚不散也。橘核丸加减主之。”可见如何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选出恰切的主治方,也很有讲究。2.主治方与辨证论治临证时借鉴主治方,将会有助于辨证论治的系统性。...
...论述。下篇为“临证得失篇”,收载了先生120例病案,所治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有得有失,实事求是,体现了先生的临证思路、方法和选方用药的风格特色。其可贵之处在于,所载医案不但收录了治疗效果好的,也将失误的医案收录,警示自己,提醒...
...实证。以上仅略举数例,而临证之际,疑似之证未可胜道。故李士材喟然感叹曰:“诸凡疑似之症,不可更仆数。”而林珮琴于《类证治裁》自序中亦曰:“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且于一症,错综疑似。”因而抉别真伪、辨析疑似又为辨证不可缺之重大...
...或者较自己病发前小便次数稍多,都要记录“尿频”。同时一定要问及夜尿多吗?夜尿几次?一旦采集到有尿频一症,辨证时就会考虑到饮证。如果上有口干,下有尿频,冯世纶用方多会首选治外邪里饮的五苓散方(当然本案中没有出现明显口干)。跟冯世纶临证抄方,最大...
...腹,心下板硬疼痛。薛生白《湿热病篇》云:“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苔白,口渴不思饮。”若结于心下,按之痛者,名小结胸。治当清热利湿,通结下气,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湿,寒胜热”,“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