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脉学相关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血管的关系,微循环与皮肤的关系分不开。中医经络的网络系统和现代医学动静脉及微循环的网络现象尽管提法不一,但用以说明中医诊断学之色脉有其相通之处。 色脉与循环系统(动静脉) 《内经》三部九候遍诊法的部位都是可以触摸到的动脉脉搏,后世独取...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96.html

学认识_【中医宝典】

...一、关于脉学应有的认识 祖国医学的宝库,无论是在哪一个部门,都值得我们去发掘。拿脉学来说;这里也蕴有着无尽的丰富的宝藏。脉学的文献资料,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学习,特别是应该而且需要向老年中医前辈们学习活的经验。 脉学的祖师除内经外,便是扁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543.html

正确认识脉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学到的诊断知识用不上,也不知如何使用,更别提开处方,造成对中医信心的丧失。中医西化,诊法遭弃,疗效打折,可谓当前“中医之病”。而近年来中医学术界和民间涌现出的这些脉高手,正体现出他们对当前中医存在问题的关切和所做的努力。 《黄帝内经》曰:“...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775.html

儿科诊法概要_《中医儿科学》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之术】

...诊法,包括四查方法和证候辨别方法,是中医临证基础的重要内容。...

http://qihuangzhishu.com/79/66.htm

学的宝藏_【中医宝典】

...一、关于脉学应有的认识 祖国医学的宝库,无论是在哪一个部门,都值得我们去发掘。拿脉学来说;这里也蕴有着无尽的丰富的宝藏。脉学的文献资料,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学习,特别是应该而且需要向老年中医前辈们学习活的经验。 脉学的祖师除内经外,便是扁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69.html

寿小云:中医解读身心奥秘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心律、心搏输出量、血液流畅度、血管舒缩阻力、脉搏力度、脉位、脉体等,构建了脉象脏腑疾病诊断识别技术,形成了临床实用的脉象诊断体系。 中医诊脉主要寸口脉。但寸口的寸、关、尺三部脉的跳动并不是均匀一致的,某个局部可以明显不同于其他局部,如寸强尺...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452.html

实用_【中医宝典】

...实用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我老牛脉学,多了多余,少了不够,看下去就知了。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看,多简便]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28.html

切诊之脉_中医诊法_【中医宝典】

...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血等等。可见脉象的形成与各脏均有密切关系,因而脉的临床意义在于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推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 (二)脉的部位和方法 脉常用“寸口诊法”。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此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fa/b34938.html

与脉发展的时间差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内经》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的方法、脉名、正常脉、病脉以及死脉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诊脉方法有“三部九候法”、“人迎脉口诊法”、“尺寸诊法”、“寸口诊法”等等。 舌与脉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和重视的程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5.html

何谓”四诊法”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历史的长河,演变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可以概括为望诊、闻、问诊和切诊四个部分.这种诊断方法,尤其是诊断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区别于现代医学,囊括了中医学理论的精髓。 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7.html

共找到404,55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