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文化特点_【中医宝典】

...,也是养生的重 要方法。孔子提出仁者寿,大仁者必长寿,认为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 路。因此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就能真正延年益寿。 二、中医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057.html

中医养生学说撮要_【中医宝典】

...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相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大不终眉寿,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794.html

五脏相关学说可否替代五行学说_【中医宝典】

...五脏相关学说。在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可以将五脏之间的影响归纳为促进、抑制和协同种关系,从多种角度来阐明中医的整体性与联系观。 □ 邓铁涛 郑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 谈中医离不开五行,谈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五行。 在人类的知识演化进程中,先秦...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9872.html

中医养生药食同源_膳食养生_【中医宝典】

...中医养生保健的强大物质基础,占据重要地位。 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借药力,药助食,二者相辅相成,突出显示了药食同源中医养生保健中的独特优势。 药食同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和人体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发展并逐渐...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762.html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_《中医养生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术】

...、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

http://qihuangzhishu.com/152/3.htm

顺时起居 养生延年——子午流注学说与日常养生道_【中医宝典】

...一样吗?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一日作息呢? 子午流注学说 据针灸专家赵万标介绍,子午代表十二地支, 具有时辰、阴阳、方位等含义。一天十二时辰,用子午分昼夜,子时是夜半23:00~1:00,午时是日中11:00~13:...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890.html

中医养生学说撮要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相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大不终眉寿,或...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005.html

先秦时期_《中医养生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术】

...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对生命规律的阐述《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

http://qihuangzhishu.com/152/8.htm

明清时期_《中医养生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方面做了详细论述,极大丰富了调养五脏学说。明末医家汪绮石著《虚元鉴》,对虚劳病机的阐发、论治的大法,预防的措施都自成体系,主张肺脾肾脏俱重。他说:治虚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天,脾为百骸母,肾为性命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xiyiyangshengxue135/152-3-5.html

近代与现代_《中医养生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术】

...实践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四、开展社会性保健教育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演进,中医养生学在这个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十年来,大量重印...

http://qihuangzhishu.com/152/12.htm

共找到680,78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