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的认识要灵活地运用经方必须先明白六经的本质,胡希恕先生学宗仲景,深受王祥徵影响,兼采汤本求真之论,认为六经辨证不是脏腑辨证而是八纲辨证。《伤寒论》虽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然...
...,阳气偏亢。此时若复感外邪,郁闷昏冒,便发而为郁冒。 大便难:由于产后失血、汗多,津亏液耗,大肠失于濡润,可见大便艰难。 以上3种情况,在临床表现虽各不相同,但病机皆为“血虚津伤”。所以,产妇必须慎风寒、善摄养,注意养血护津,以防此三病的...
...而论治则,故又以辨证为核心,诊断结果应是病名加证型,如郁证(病名)+气郁化火(证型)或其他证型,而不能写成肝郁不舒,气滞化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决不是“西病中证”,中医有中医自己的病名,有自己认识疾病的规律,不能理解为西医辨病,中医辨证,...
...能够根据主诉主症以外的特殊“症”来抓方证,能够抓住疾病的特殊矛盾而重点出击,专方专治;能够根据个别、微妙的“症”预知“机先”,测识“病机”的隐匿之处而施以出奇制胜的治疗。 辨方证和辨证的区别是高下之别 辨方证的方是前人久经使用而历验不爽的效方...
...汗、吐、下三法以治,能知此物制物,只须一药之到而病自己,不烦君臣佐使加减之劳矣。”清徐灵胎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正确指导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不是简单的方和证的“对号”,而是涵盖了方与证、药与病情的严格对应,即寒、热、虚、实、表、里等的对应。 ●中医所有的辨证方法和理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尖端。 近来对“...
...《兰台轨范·序》曰:“ 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病。”对此观点,奚氏极为赞同。他认为:周围血管病临床诊治,首先必须识病,此“病...
...西医辨病的理论关系。 1 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证、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
...去分析临床症状,如果没有桂枝汤证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辨症求机”思维,桂枝汤的临床运用就是盲目的、混乱的。 生命客观的病机呼唤 “中医应能‘十人一方’”一文中提到“辨方症(证)论治”作为“一种高级的、特殊的辨证方法”,其“用方用药的指征不可能...
...,有助于抓住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 三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辨体质是辨病、辨证的基础,辨病是与辨证紧密联系的环节,辨证是决定选方用药的关键。把这种辨证方法称为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的辨证模式。以其重视体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