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按:据《针灸甲乙经》,当缺“任脉”两字)之会。主偏风口喎,面肿,消渴,面风口不开,口中生疮。针入三分半,然后徐徐引气而出。灸,亦任日灸七七壮。若频灸,恐足阳明脉断,令风不差。若停息、复灸,令其风通宣,应时立愈。其艾炷,依小竹筋头大作之。...
...宛宛中。手少阳气所发。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转,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针入五分。不宜灸。若灸,面肿满。合先取噫嘻,后针天牖、风池,其病即差。 天府二穴(按: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卷一》等俱作“渊腋”),在两腋下三寸、宛宛中。手...
...《针灸甲乙经》(公元282 年)晋.皇甫谧(士安)撰。十二卷。论述生理、病理、诊断、经络、俞穴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林序 皇甫序 序例 卷一 精神五脏论第一 五脏变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六腑官第四 五脏...
...“四库本”《铜人针灸经》共七卷。从内容来看,大约是集合了《内经》、《难经》,以及《明堂经》、《甲乙经》等与针灸相关的典籍,并结合了宋代王惟德(一作惟一)所做《铜人腧穴针灸图》的文字,由编著者加以摘抄、揉杂相混成书,以记述正经经穴位置、主治...
...内容却被后世文献代代相承地辑录和保存下来。 最早引录《明堂经》一书的是魏晋时期的《针灸甲乙经》,但由于《甲乙经》是一部类书,因而没有按《明堂经》原型抄录;唐代政府曾两次下令重修《明堂经》:一为甄权撰修之《明堂图》,一为杨上善奉敕撰注之《...
...腹胀满也。所谓下气者,即阴气也。阳气上盛,则阴气上奔,阴从阳之义也。邪气亦即阴气,以其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气。邪气亦即阴气,以其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气。邪气既逆,阳气乃乱。气治则明,乱则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经》削“阳气盛于上”五字,而增“腹满”二...
...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素》下有颜青二字)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一本作额)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者,...
...期门(伤寒论)一名肝募(大成)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二寸五分上直两乳举臂取之.(甲乙)承满旁.(增注)按第二肋.及两肋说详.于不容下.本文不容字.写误.当作承满.其旁.各一寸五分.上直两乳.第二肋端.是期门也.第二肋.千金曰.奔 .灸期门百...
...病在肝,俞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病在肝,愈于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加(《素问》作不死,下同),持于壬癸,起于甲乙。禁当风。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
...病在肝,俞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病在肝,愈于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加(《素问》作不死,下同),持于壬癸,起于甲乙。禁当风。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