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归纳了三大好处:“突出了方证的重点和优势;促进了方证的集合与归纳;加强了辨证论治的速度,打开了通向《伤寒论》的大门。” 宋代林亿等《金匮要略方论·序》中亦提到“方证”这个关键词,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方证相对”的...
...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温兴滔 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242100) 摘要:四逆散见于《伤寒论校注》,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P239 ⑦莫枚士《经方例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P94 ⑧胡希恕《经方传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即“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药组成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桂枝、茯苓、大黄...
...不同部位的寒热虚实证候,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一些考证资料已明确了经方发展史,在神农时代,即以八纲为理论,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用对应的药物治疗,先是积累了单味药治病即单方方证的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来渐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2...
...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现存十多...
...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现存十多...
...半表半里阳证,从阳则适应治疗半表半里阴证。也可知,阴证机转是指病位在半表半里由阳证转为阴证。 再看有关仲景的论述则更清楚,《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热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肉桂、桂枝)等辛热回阳、温阳、通阳药物,特别是擅长大剂量而灵活应用附子,并将其功效发挥到极致而屡起沉疴大症。 张仲景《伤寒论》的精髓除了保胃气,存津液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六经方证不少是虚寒证,不少应用附子、桂枝、干姜等...
...候,属疾病本质,是医生“辨症求机”思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地“知犯何逆”所作出的病机性质判断。《伤寒论》奠定“随证治之”的临床原则,形成以证候病机为逻辑规范的理、法、方、药对应性,把“随证治之”目标落实在“知犯何逆”后形成的证候病机判断,...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 传统解读《伤寒论》,“传经”,即邪气由某经进入另一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等诸多概念。对于病情单纯者,这种传经理论似也符合临床。但是,对于部分病情较复杂者,若拘守“传经”之说,经常有牵强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