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著作。八卷。陆渊雷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析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阐解,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作出了大胆尝试。...
...过程,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如《伤寒论》第58条所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亦即“阴阳自和”是“必自愈”的内在动力,是人体经过漫长进化所具有的自愈功能。 我们要重视机体的这种自愈...
...不同,即汉前《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的病位概念只有表和里,发展至东汉,由于应用方证对应的经验而体会到病位还有半表半里者。 关于半表半里出现在何时、谁先提出的问题,松冈的考证已很明确:尽在《伤寒论》中。有关于此,杨绍伊以特殊考证认为《汤液...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 辩脉...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 辩脉...
...关键词:《伤寒论》中的运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4):196. [10]李爱敏,等.对现代六经辨证中运用中药配伍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中医研究,1995,8(5):9.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 英洪友 何新慧 ...
...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同刊刻《伤寒论》,并对其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熙宁九年(1076年)宋太医局将此书列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就使《伤寒论》的学术地位空前提高。《伤寒论》其书也大为流行,对《伤寒论》的研究更为深入和普遍,较唐代有...
...的《灵枢》仍作“沉沉”。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内经》、《伤寒论》中的“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沉沉”是“沉重”之义,这才是确训。 ...
...□ 商洪涛 江苏省中医院 近读《中国中医药报》5月16日贾延利“《伤寒论》几几之我见”一文,对其中有关“《内经》、《伤寒论》中的‘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是沉重之义”的看法不敢苟同。 记得笔者2004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一...
...连续出汗最好。“似”作“连续”之义,《伤寒论》中并非此例。该篇下文的“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及“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句中的“似”都是“连续”之义。 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