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注意调整配伍。 谈“麻”色变之由来 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要药,然而有人视麻黄为虎狼之药,不用或少用,甚则谈“麻”色变,原因何在? 金、元时期,刘完素为纠正辛温发汗的片面性,遵《内经》之旨,阐发火热病机,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
...高温下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其含量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这就是细辛在汤剂中用量较大,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 单用:即单味药物使用,而不是配伍应用。查古今方剂,细辛很少单用末,多配伍使用且入煎剂。如张锡纯在麻黄附子...
...不论是否夹有痰湿,即使有“舌苔黄浊不化”,熟地黄亦在所不忌,且大剂重投,认为“肝肾之虚大著,当以摄纳为要”,并且告诫后学“勿嫌腻膈而畏之”。因此熟地黄不仅能滋阴养血,补肾强精,更能纳气归元,消虚痰饵。张景岳的贞元饮即以熟地黄为主药大补肾中元气...
...”,较前之“四肢不举,身卧如塑”,患者病情出现了根本好转。本案大黄每剂达45克,患者半月共服大黄十二两,可谓重剂,调理两月痊愈。 重用大黄治糖尿病肾病肾衰失代偿期(病历摘要) 张某,女性,53岁。因患2型糖尿病21年,合并糖尿病肾病6年,于...
...……血崩胁满。”血室在躯壳之里、肠胃之外,属半表半里之少阳部位。因少阳不能透达所致之崩漏,取透热宁血法,重剂起沉疴。李可老中医治刘某急性胆道蛔虫症合并急性胰腺炎案,重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用至125克。服第一剂药,两小时后腹中雷鸣,频转矢气,呕...
...,而往往服之不效,间有激动其病愈加重者”,“此无他,药不胜病故也”。一再强调用足剂量的必要,反问“病足以当其药而绰有余力,药何以能除病乎”?张锡纯生平用大剂挽回重证之案甚多,本案即“共计用生石膏十七斤”。 重用生石膏、生地黄治疗中枢性高热(...
...□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属于阳虚阴寒偏盛,寒邪痹阻经络,直犯脏腑等阴寒重证痛证;或寒湿内困胶结不化,痹阻经隧关节,经久难除等寒湿痹证;或大热伤阳耗阴,阴不敛阳,阳气将脱,阴阳离绝之危证,可大胆应用大剂量附子。 ●仲景用附子...
...中益气汤,其中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必用至30克以上。 应用广泛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一直为临床历代医家所推崇和重用。如《伤寒论》...
...大黄苦寒,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为其专长,为通腑攻下之要药。故凡属里、实、热、阳证,均为大黄适应证。 大黄,号称“将军”。其性猛烈,善下泄、推陈致新,它既能攻,又能守;既能安和五脏,又能通和血气;祛瘀生新,以通为补。其应用广泛,张仲景《...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剂知二剂已”是古人对于中医疗效的一种描述,意思是见效和治愈都极快,与当今社会对于中医“慢郎中”的印象大相径庭。是古人夸张,还是中医水平今不如古呢?笔者近日临床遇一病史一年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用麻黄剂...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