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疾病认识_【中医宝典】

...摘要:本文内经中的病证理论特点进行了探析,认为这些理论与《内经》其它篇章论述有着鲜明不同,主要表现在疾病认识,特别重视症候描述、气候变化人体影响以及五脏之间乘侮传变,并创立诸多治则治法。 关键词:内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798.html

《黄帝内经情志_【中医宝典】

...改善和社会复杂化,情志健康和疾病作用与影响也日趋明显。《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发生疾病,《素问·...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30.html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_【中医宝典】

...开始收敛,人要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尽量使自己心志安宁;冬天为闭藏之令,万物处于秘藏,人宜晚睡晚起,不能过分张扬发散,要注意保暖,不要使阳气受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观点,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下流行...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409.html

内经精神情志养生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精神情志养生论述非常丰富,主要见于《素问》《上古天真》、《四气调神》、《生气通天》、《阴阳应象》、《举痛》,《灵枢》《本神》、《本脏》、《天年》等。实践证明,通过调节精神情志进行神志方面养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防治多种...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101.html

《黄帝内经》全文_【黄帝内经】

...南朝齐梁时期全元起曾为《素问》作注,但是全元起本亡佚于南北宋之交。[1] 至唐代,王冰《素问》进行了编次和注释,是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共二十四卷,在北宋经林亿等人校正后遂广为流传。 上古天真《素问》第一 四气调神《素问》...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98.html

内经养生学贡献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学丰富实践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生命认识大量知识,对于养生从理论、原则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全面论述。 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基础。 1.生命起源及本质认识 《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100.html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观点,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下流行“冬病夏治”之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产物。 调摄情志古称之为“养性”。“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099.html

《黄帝内经》身体观范式(下)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同体身体 阴阳学说是先秦两汉时期宇宙论重要理论框架,它也成为当时医学实践指导性原则。《素问·阴阳应象》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用阴阳概念命名了身体。 以阴阳命名...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7006.html

古代脉学中有关脉象变动病机认识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中医具有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精诣。古代脉诊原则上与临床、理论等都达到高度和谐和统一,它们是一个系列。从《内经》众多经文中都能证实这一点,尤其是在《素问·宝命全形》中说:“脉含明阳。”这是总的认识与要求,阴阳是中医理论和方法核心,它...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0.html

王充医学思想_【中医宝典】

...以应四海也”。《论衡·道虚》云:“夫血脉之藏于身也,犹江河之流地”;“山,犹人之有骨节也;水,犹人之有血脉也。”(《祀义》)都拿水流于江河大海来比喻气血在人体中的周流。可见,《内经》与《论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疾病治疗上,《素问...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712.html

共找到1,003,79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