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膳食养生_膳食养生_【中医宝典】

...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夏日气候炎热且多雨,人体常为湿热阻遏,红豆能够利水湿,解热毒,与绿豆相辅相成,堪称消夏良药。 吃咸鸭蛋为端午节又一食俗。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泻痢等...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996.html

端午节美味药膳--粽子_膳食养生_【中医宝典】

...。并且从中医饮食的养生观点来看,端午节时间我国已大部分进入暑热夏季,而粽子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大枣补中益气、栗子补气健脾、益肾,蛋黄富含卵磷脂、维生素A,肉类富含蛋白质,这些都更加丰富了粽子的营养。在此季节食用粽子与其他...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995.html

膳食养生_中医养生_【中医宝典】

...窝头 豆粥养生有奇功 端午,健康吃“粽”有窍门 端午吃粽子有技巧 端午节吃粽子的禁忌 端午节各类人群如何健康吃粽子 端午节美味药膳--粽子 端午节膳食养生 端午食品虽美味切莫贪吃 端午粽飘香 血糖高者莫贪量 端午粽子香 食用有妙方 对抗感冒...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shanshiyangsheng-742-1.html

端午节吃粽子的禁忌_膳食养生_【中医宝典】

...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红枣、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热的天气里很容易变质。枣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保存3—5天,如果是肉馅,3天内吃完为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人们都早早地开始准备粽子。粽子在保存和食用上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993.html

三七饮食养生_膳食养生_【中医宝典】

...与其他药材、食材合理搭配,互进互补,能起到极好的养生效果。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三七调制的养生膳食,以供参考。 三七玉须茶。三七花3克、绿茶3克、玉米须3克。将三七花洗净,与绿茶、玉米须一同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15分钟即成。此茶可活血化瘀、清热...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390.html

芒种美食——粽子_膳食养生_【中医宝典】

...芒种之后的端午节吃粽子,对人的养生有益。粽子多用糯米。糯米是一味温补的中药材,入脾、胃、肺经,可补中益气。粽子,在东汉就已出现。一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中记载:“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248.html

端午节划龙舟通调气血循行_运动养生_【中医宝典】

...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烦闷,假如工作压力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 夏季养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气调顺。所以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482.html

端午节避毒祛邪的中草药_药物养生_【中医宝典】

...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267.html

端午节保健养生八项活动_顺时养生_【中医宝典】

...、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2、吃粽子。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 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 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3888.html

端午节简介_文化_【文学360】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属中华文化圈...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835.html

共找到20,42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