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菅人命。你要牢牢谨记!我的一生就是在读书与实践中度过的”。的确,读书与实践(临证),二者不可偏废,是学习中医必须终生坚守的原则。 学医之初,通常是先读书、背书,打下基础,然后临证,这是大多数医家走过的共同道路。张珍玉先生说:“背诵原著,学习...
...□ 刘更生 颜纯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名老中医之路》凝聚了97位中医名家的治学经验,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医学习之路。就读书而言,除了经典备受推崇外,还有一些书受到部分医家的特别推荐,今将与临证相关的部分书目列后,以资参研。 ...
...□ 刘更生 颜纯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 刘更生 颜纯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名老中医之路》记载了许多读书原则与方法,“宁涩勿滑”便是其中之一。所谓宁涩勿滑,就是强调读书宜用心精读,在细节上下功夫。尤其是经典著作,不仅要读熟、背熟,还应该细研字词,弄清含义。 岳...
...笔记,与我们常说的写作提纲很相似。写这种笔记省时间,重点突出,便于记忆。 摘记:在读书过程中,对一些论述、命题、定理、公式、警语、事例、数字、引文、例证,新的材料、新的观点等进行摘抄。摘记最好用卡片纸,将阅读发现的材料随时记上。做资料卡片要...
...□ 刘更生 颜纯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除了要选择读书入径之外,还应注意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所谓博,是指读书宜广博,数量宜多,种类宜宽,即博览群书。所谓约,就是精,是指读书宜专精知守,不宜泛而无归。从学习中医的...
...□ 刘更生 颜纯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遥想专栏初辟当年,莘莘学子,奔走相告,《学报》一到,先睹为快,笔录手抄,不分昼夜。”这是江西名中医朱炳琳在《到处逢人说凤梧》一文中,对“名老中医之路”专栏的回忆。国医大师路志正:“先是...
...月7日晨不幸于香港辞世,听到此噩耗,当时我的震惊难以言表。哪知我与何先生的一面之缘,愉快交往,竟成绝响。 何先生一向以读书临证为人生之至乐,堪称当代儒医。《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第一版出版于6年前,早已售罄。此次出版补充了部分新作和医案,仍分...
...令人肃然起敬。 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张奇文教授继编撰《名老中医之路》之后,又主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还建立了“名老中医研究室”。在介绍、研究名老中医自学、家传、师承、学校学习的经验以及成长历程的同时,对引导新一代名医的成长,启迪当今的中医教育...
...郑长松(1927年~2007年)和张奇文有着几十年的夙好。在《名老中医之路》成书的那个年代,张奇文担任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后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主管全省的中医药工作。当时我祖父任滨州市人民医院业务院长。每当张奇文出差滨州就和我爷爷在家里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