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_《全生指迷方》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论曰∶变于内,病形于外,相参以察其理。气热满,是谓重实。实以坚,谓之益甚。上下相失,不可数者死,谓至数也。口热而尺反缓,皮肤外证也,滑则从,涩则逆。寸口肤热而尺肤寒,是经气有余,络气不足也。尺肤热满,寸口肤寒涩,是经气不足,络...

http://zhongyibaodian.com/quanshengzhimifang5692/292-4-4.html

里的误区_【中医宝典】

...中医以三指搭,从患者的脉象中诊断病情,经过长期的医学实践已证实其科学性。但随着一些中医师西化,及一些患者对的神化,常常对认识存在着误区。 一是有些中医,自我贬低中医。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学而不精,认为切脉只是象征性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907.html

的起源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对历代和今后学的研究发展亦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从史料上看《左传》记述缓和治病都还没提到诊脉,《史记·扁鹊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就是说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的时代,亦就是“医经”-派。但所谓扁鹊是否就是后来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68.html

杂病生死候歌_《诀刊误》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病源各不一.今歌本生死之.故不论病源.只论之生死.腹胀浮大是出厄.虚小命殂须努力.此篇大抵以病相应不应言生死.然亦不可专执.临病参考可也.如中恶腹胀紧细者生.浮大者死之类.下痢微小却为生.大浮洪无瘥日.下痢欲绝者不死.杂色恶...

http://zhongyibaodian.com/maijuekanwu/943-8-9.html

_【中医宝典】

...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 常见病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34.html

后世存在的问题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自《脉经》起形成,后世的独寸口的诊脉方法,而形成后世。《脉经》以后,都足宗法《脉经》的,后人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些对《脉经》的修修补补,在批判伪撰《诀》中,保卫《脉经》,普及等工作而已。 1、缺乏重大的、突破性质的进展 自《脉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8.html

的含义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诊脉无疑是对全身的的一种检查方法,所以我们说起源于经络和对经络的检查是没有疑义的。当然经络实质问题目前还不能说是清楚了的,但说它与血脉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则实不为过,不论占代的遍诊法与后世的独寸口,凡是诊脉的部位必在经络循行的道路上,...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56.html

宋元以降医书、医案、方书中的位置与应用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有学的一部分专篇专题等,某些专科书亦有这种情况,如元·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就有专篇的著作,它与一般书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更重视有关外科问题而已。明后叶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徵引极广,自河闻、洁古、东垣以下,所论病证治法,极少联系脉象,故...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15.html

发展的时间差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内经》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的方法、名、正常、病以及死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诊脉方法有“三部九候法”、“人迎口诊法”、“尺寸诊法”、“寸口诊法”等等。 舌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和重视的程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5.html

的冲击(一)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王叔和都有详细的论述,并指出明确的法则,王叔和在《脉经》中还编人了历代名医,包括结合临床实践的运用法则,像这些技术性的问题,舌同样存在,但《金镜录》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因此《脉经》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既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4.html

共找到174,07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