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动方法的独立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中独立分化出来的,当然其他方法不止于寒热等几种。脉诊除了要从诊经脉中独立出来,由于它是诊脉的搏动就还要从诊络脉中独立分化出来,《灵枢·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17.html

诊脉要求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就是汪宏所云:“触类引申、难逾厥旨。”只要诊者认真遵循这些原则,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诊脉。 诊满五十动 古人认为,气血一昼夜可运行五十周,而诊脉时至少要候五十动。《灵枢·根结》日:“持其寸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按照古代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20.html

诊脉部位和方法_【中医宝典】

...(一)诊脉部位 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作了较完整的整理。迄今脉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方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84.html

单手诊脉是脉诊的最大误区_【中医宝典】

...回或止有至数为代。拙见认为,微脉系察指下之力,散脉是察指下之形。故微、散与促结代脉不能混为一谈。除此之外,笔者还有一个观点,即“单手诊脉”系脉诊里的最大误区。 余幼承衣钵,记得先父教学诊脉时,明确指出:诊寸口脉时,要用左手去诊病员的右手之脉...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7258.html

孙思邈悬丝诊脉_【中医宝典】

...叫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5086.html

诊脉部位和方法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一)诊脉部位 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现在切脉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见《内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67.html

两手比较诊脉法初探_【中医宝典】

...开窍,并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才能逆流挽舟,转危为安。 综上所述,两手同时诊脉,先总按再左右分部对比按脉,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脉诊方法。较之两手先后诊脉的传统方法更为简捷明了,细致入微,并且易学易用。只要勤学苦练,认真体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47.html

中医切诊的诊脉部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切诊包括脉诊、按诊两部分。在脉诊发展过程中,诊脉部位有三种: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48.html

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患者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它时间不能诊脉。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患者休息片刻,...

http://qihuangzhishu.com/92/26.htm

诊脉_《经络全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生之分(《脉要精微论》)。王海藏曰∶凡诊必先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伤。次以脉别之,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先少阳也,从内之外者,先有形也;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自外之内者,先无形也。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表发热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jingluoquanshu/729-7-10.html

共找到60,38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