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方剂索引中医内科方剂索引 目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以上...
...关键词:《医学史文献资料索引》 书评 工具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连续出版了二辑《医学史文献论文资料索引》,跨度为从1903~1986年的83年。 第一辑收录了从1903~1978年的10200篇医学史论文。主要有关中...
...四 划⑴ 气虚证: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质淡,脉虚无力。⑵ 心阴虚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⑶ 心脾两虚证: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神疲乏力,腹胀,食少便溏,四肢...
...证候,是中医药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作者从目前证候研究中引出的困惑,反思了证候研究的方法学,从证候规范化、病证结合、严格的科研设计、合理利用动物模型及多学科研究等角度对证候本质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应坚持中医自主发展道路,同时...
...上下的寒热错杂表现为上热下寒及上寒下热。 (1)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的下寒证,即属此类病证。 (2)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
...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把病人在一定时域内呈现的一组症状体征的病象概括为证候。“证候”一词,最早见于晋代王叔和《伤寒论》中“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头项强痛而恶寒”大抵是现象,“脉浮”是意象,“太阳之为病”则是法象。故从中国传统...
...中国中医药报 证候研究的切入点应立足于病机方面。中医认识疾病,主要是“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七五”以来,证候研究侧重在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病证结合、方证结合,而病机学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病机研究重在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虽然症状反映激烈、亢奋,但为正气奋起欲驱邪外出,故脉象较前有力,于病情有利。还有一种情况,患者素有虚证,因新感外邪,或伤食、外伤等,以致当前病情表现以实为主,虚证暂时不够明显,辨证诊断为实证。这虽然不是直接由虚证转化为实证,但从虚实证候之间...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密切结合,证候是联系两者的纽带,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环节,证候研究是发展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也是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
...证候的新久及治疗经过等。他说:"大概证既不足凭,当参之脉理;脉又不足凭,当取之沉候。彼假证之发现,皆在表也,故浮取而脉亦假焉;真证之隐伏,皆在里也,故沉候脉而脉可辨耳。脉辨已真,犹未敢恃,更察禀之厚薄,证之新久,医之误否,夫然后济以汤丸,...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