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_《细胞和分子免疫学》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蛋白(membranecofactor protein,MCP)由Cole等(1985)应用C3b亲和层析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上发现的一种膜蛋白。由于其奇特的电泳特征,起初被命名为gp45-70,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它对I因子介导的对C3b...

http://qihuangzhishu.com/957/144.htm

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信号传递系统_《生理学》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信号而激活时,将进而作用于中另一类蛋白质,即G-蛋白质。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的简称,也是存在于膜结构中的一类蛋白质家族,根据它们分子结构中少数氨基酸残基序列上的不同...

http://qihuangzhishu.com/950/31.htm

晶状体蛋白逸出的原因_晶状体蛋白逸出是什么引起的_查症状_【疾病大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晶状体蛋白逸出进入房水或玻璃体中。 (二)发病机制 正常时,晶状体蛋白不能通过完整的晶状体囊进入房水中,因此不会引起眼组织的过敏性反应。当晶状体囊破裂(手术或外伤后)或通透性有改变时,晶状体蛋白就能进入房水或...

http://jb39.com/zhengzhuang-bingyin/JingZhuangTiDanBaiYiChu341667.htm

晶状体蛋白过敏性青光眼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晶状体蛋白过敏性青光眼_查疾病_【疾病大全】

...(一)发病原因 晶状体蛋白逸出进入房水或玻璃体中。 (二)发病机制 正常时,晶状体蛋白不能通过完整的晶状体囊进入房水中,因此不会引起眼组织的过敏性反应。当晶状体囊破裂(手术或外伤后)或通透性有改变时,晶状体蛋白就能进入房水或玻璃体中。...

http://jb39.com/jibing-bingyin/JingZhuangTiGuoMinXingQingGuangYan252488.htm

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检查_淀粉样蛋白沉积要做哪些检查_查症状_【疾病大全】

...的是在毛细血管内和肾小球发现对Ig、轻链和C3弱染色的无定形团块。Gallo等应用荧光免疫检查和抗Ig血清、抗轻链蛋白血清和抗AA蛋白血清进行鉴别AA和AL型。其他蛋白包括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也在沉积物中发现。荧光免疫检查的表现对诊断没有...

http://jb39.com/zhengzhuang-jiancha/DianFenYangDanBaiChenJi339176.htm

黄素蛋白_《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黄素蛋白种类很多,其基有两种,一种为黄素单核苷酸(FMN),另一种为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两者均含核黄素(维生素B2),此外FMN尚含一分子磷酸,而FAD则比FMN多含一分子腺苷酸(AMP),其结构如下:在FAD、FMN分子中的...

http://qihuangzhishu.com/958/168.htm

性结膜炎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性结膜炎_查疾病_【疾病大全】

...假性结膜炎:有些病原体导致的严重的急性结膜炎,在结膜表面可形成一层性渗出,是由从血管中渗出的蛋白和纤维素在结膜表面凝结而成,故称假性结膜炎,实际上,假的形成是炎症反应的表现,并不具特异性。除急性结膜炎的一般症状外,结膜囊分泌物明显...

http://jb39.com/jibing-zhenduan/MoXingJieMoYan252380.htm

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原因_淀粉样蛋白沉积是什么引起的_查症状_【疾病大全】

...近年来,学者们对病变组织中的沉积物进行了细致的化学分析与研究,发现所有淀粉样沉积物中85%~95%为纤维成分,该纤维成分即为淀粉样物质的前体蛋白,可溶于水和低离子强度的缓冲液,分子量介于4000~25000Da。迄今已鉴定出20余种淀粉样...

http://jb39.com/zhengzhuang-bingyin/DianFenYangDanBaiChenJi339176.htm

性肾病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性肾病_查疾病_【疾病大全】

...家兔接受异性蛋白的剂量和方法不同,则会出现颗粒较大的免疫复合物,其沉积部位是系而非上皮下。Germuth强调型肾病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应具备分子量小、带大量负电荷两大特点,然而这两点真正在体内不易同时具备,对循环免疫复合物学说的可靠性仍有...

http://jb39.com/jibing-bingyin/MoXingShenBing257486.htm

G蛋白和磷脂酶C_《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GTP结合蛋白以来,G蛋白与信号转导关系的研究已获得重大突破,因之获得1994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一、G蛋白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即与上的偶联蛋白结合,使其释放活性因子,再与效应器发生反应。位于受体与效应器之间的则是偶联蛋白。目前所知的偶联蛋白...

http://zhongyibaodian.com/xibaohefenzimianyixue/957-10-4.html

共找到41,92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