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可吸食人血,造成人体皮肤的损害。 【诊断】 1.皮疹多发生于暴露部位。 2.叮咬部位发生白色水肿性丘疹,质地较硬并可出现水疱,数天后消退,愈后遗留色素沉着。 3.自觉刺痒或刺痛。 4.叮咬面积较大时,可有恶心、发热等。 【治疗】 1....
...白蛉在我国华北地区多见,以中华白蛉常见。白蛉是灰黄或灰白色双翅小虫,全身密布细毛,体长1.5~4mm,停息时两翅竖起,因身体小,能飞入沙窗。白蛉孳生于墙角、洞穴及潮湿阴暗处,卵、幼虫和蛹在泥土中发育。雄蛉以植物汁液为食料,雌蛉则在夏季晚间...
...(一)发病原因 白蛉热病毒为虫媒病毒白蛉热群,至少有20个血清型。可用乳鼠、地鼠分离病毒,亦可用Vero细胞培养,产生细胞病变。 (二)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到达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
...经直接接种传播而感染,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潜伏期数周至数月不等。 (二)发病机制 当白蛉叮咬人、黑热病患者或患病的动物后,其血内或皮肤内的LD小体被吸入白蛉胃内,经过5~7天的发育繁殖形成大量成熟的鞭毛体充满在白蛉的食道,咽喉和口腔内...
...×16μm。利杜体见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在37℃组织培养中,呈卵园形,大小约4.4×2.8μm。当雌性白蛉叮咬受染动物和患者时,将血中利杜体吸入白蛉胃中,2~3日后发育为成熟前鞭毛体,并行迅速二分法分裂繁殖,1周后前鞭毛体大量聚集于白蛉...
...三中热 白蛉热(sandfly fever)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肌痛、结膜充血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预后良好。...
...艾蒿驱蛉。3.建立牲畜防护带,在村庄周围合理安排牲畜棚圈,并可利用牲畜做屏障,可起到保护人群免遭白蛉叮咬的作用,从而控制和减少成蛉密度。...
...黑热病是由于白蛉叮咬而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又称kala-azar,即黑热的意思。 1....
...根自前部顶端伸出体外,核位于中央,动基体位于前部。无鞭毛体呈椭圆形,大小为2.9~5.7μm×1.8~4.0μm,内有核及动基体。当白蛉叮咬时,病人或储存宿主体内的无鞭毛体进入白蛉胃内,转化为前鞭毛体,经7天左右的发育和繁殖后,前鞭毛体进入...
...柏氏禽刺螨叮咬 鼠螨叮咬(ornithonyssus sting)是由寄生在家鼠体上的柏氏禽刺螨叮咬人引起。是由寄生在家鼠体上的柏氏禽刺螨叮咬人引起。可能与反应源相关。好发于颈肩、腰腹及四肢,通常为弥漫分布米粒至黄豆大丘疹、风团,互不相...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