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家驹 陈建国 陶有强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半表半里是经方的重要概念之一。半表半里的阳证为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当治以“和”法。 ●对于复杂病症,难以直接根据条文提纲判断是否属于半表半里证的,可以采取排除法。即排除...
... 《伤寒论》不仅最早提出“半表半里”,而且明确了半表半里的证候特点,如再进一步分析,可知《伤寒论》已记载对半表半里证的详细治疗,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分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症见先憎寒,后壮热,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口渴,脉数,舌红苔白,或苔如积粉等。治宜疏利湿热,用达原饮。...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其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这种关于半表半里的认识,基本上类同六经辨证的少阳病证。...
...衍生而来,明确了半表半里为八纲概念之一,与表和里同属病位概念,是经方特有的病位概念,是与经络脏腑绝然不同的病位概念,如以经络脏腑释六经,则难以理解半表半里的实质。 汉前无半表半里概念 由众多资料可知,汉前经方理论用八纲,而无半表半里理念。《...
...有的人提出成无己所称半表半里是错误的:“张仲景本无半表半里证之说,《伤寒论》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实为误解。”松冈的考证结论明确指出:“东洋医学将外和表,经常作为具有同样意义的词语被...
...半表半里也。上证一见,知邪在半表半里。此经有三禁,惟小柴胡汤加减和解。误用他药,则变坏证矣。...
...半表半里也。上证一见,知邪在半表半里。此经有三禁,惟小柴胡汤加减和解。误用他药,则变坏证矣。...
...指病变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介于表里之间。例如少阳病,在三阳来说,已离开太阳之表,但又未入阳明之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作呕、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称为半表半里证。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