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温度升高常见于红斑性肢痛。红斑性肢痛(erythermalgia)是一种肢端血管发生过度扩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在温热环境中阵发性肢端发红、皮肤温度增高和烧灼样疼痛。原发性者比较多见。本病属少见病。病人多为儿童或>40岁者。...
...皮肤的温度(temperature)通常可用手掌心摸测额部或全身皮肤,可粗略判断有无发热。全身皮肤温度升高见于各种发热的疾病;局部皮肤温度增高者见于局部炎症。皮肤湿度(humibity)与汗腺分泌功能有关,正常健康人的植物神经功能因人而异...
...新生儿出生后环境温度比母亲子宫内温度要低,因而出生后,新生儿的体温明显下降。一小时内可降低2.5℃,如果环境温度适中,新生儿的体温可逐渐回升,达到36℃-37℃,种最适宜的环境温度,通常称为“适中温度”或“中性温度”,在这种环境温度下,可...
...莫斯科第19住宿学校某一班学生的“感冒率”降为零。 在诸多种类的“气象变化”中,以温度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通过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生理调节能力可以逐渐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从而提高了人体的自我...
...温浴:洗浴温度在20~40℃,适合于年老体弱,各类慢性病及皮肤美容等。一般水温与人体接近、容易接受。开始进行浴疗时可使用温浴,待适应后逐渐升温或降温。 热浴:洗浴温度在50℃左右最为常用,适合于各类病人及正常人。一般来说体质好,可温度高些...
...对温度敏感的感受器称为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在人体皮肤、粘膜和内脏中,温度感受器分为冷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它们都是游离神经末稍的。当皮肤温度升高时,温觉感受器兴奋,而当皮肤温度下降时,则冷...
...肢体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是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CRPS) 指继发于意外损伤、医源性损伤或全身性疾病之后出现的以严重顽固性、多变性疼痛,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热环境还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血管中的脂质、尿酸晶等有害物质的排泄。中医理论认为,血见热则行,遇冷则凝,(气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温热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炎症物质被吸收、排泄。在一定温度的作用下,热量...
...温度是三七种子休眠期具有较强的抗寒力,一般在零下10℃左右,种子未出芽前,只要适当的保温,即可安全越冬。 ...
...要了解此问题,应注意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双重性。首先,化学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酶反应也不例外。Q10值即温度增加10℃,化学速度的变化率。酶的Q10值约在1.5-2.5之间。温度与反应速度之间关系,可用Arrhenius方程式来表示:...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