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则民_【中医宝典】

...按:网上讨论的帖子似乎很少。现在把近代名医杨则民的文字贴在这里,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或争鸣——业中医者若对此无话可说是难以想象的。杨文中有个别术语可能会引起误解,比如那时不分心房和心室,即通称为心房,故特别指出。又,《潜厂医话》...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90.html

学认识_【中医宝典】

...学在史上已有明文记载。而我国脉学流传到了张仲景,那已经更进一步。仲景的伤寒金匮,凡是病,几乎要先讲。而干姜附子治疗一例流感高热,那人口干、舌苔干黄而厚服了一包药,第二天身热除尽,舌苔退了,口也润了这不是根据用药而取效的最显著的例子...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543.html

发展的时间差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内经》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的方法、名、正常、病以及死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诊脉方法有“三部九候法”、“人迎口诊法”、“尺寸诊法”、“寸口诊法”等等。 舌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和重视的程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5.html

学的宝藏_【中医宝典】

...学在史上已有明文记载。而我国脉学流传到了张仲景,那已经更进一步。仲景的伤寒金匮,凡是病,几乎要先讲。而干姜附子治疗一例流感高热,那人口干、舌苔干黄而厚服了一包药,第二天身热除尽,舌苔退了,口也润了这不是根据用药而取效的最显著的例子吗...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69.html

正确认识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中专门的就有《要精微》、《三部九候论篇》、《玉机真脏》等六个篇章。《难经》者占四分之一多,确立寸口法并为后世所宗。医圣张仲景更是将置于首要位置,每卷皆名“辨某某病证并治”,即依据之变化来确定证。证即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775.html

心得_【中医宝典】

...一、总纲是阴阳 “善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问曰: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当归四逆汤证。结果我给出的却是四逆散方加味。众皆不知...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796.html

心得一二_【中医宝典】

...一、总纲是阴阳 “善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问曰: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当归四逆汤证。结果我给出的却是四逆散方加味。众皆不知...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573.html

临症千万不能丢_【中医宝典】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见重视,将学研究到至精至微的程度也可以重现扁鹊之学。 老百姓对它的痴迷不亚于中医界,近十几年,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可有可无”、“不过是障眼法而已”的言论,已经由...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48.html

中医六大误区_【中医宝典】

...“盲人名医”,才是真正的高悟性人才吗?绝对不是! 勤求己过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当学而无绩,则责己之过,很少怀疑所学之非。其实学难有收获,关键在于古今传习之理法尚不完善,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对"平人脉象"过于侧重于脉象的变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93.html

要领之察独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邪。善于察独者,必须具有真知灼见。为此,张景岳又将之独变,推广为医有独见,其曰:“既无独见,焉得确真?故命宝全形日:众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是察病之秘旨,必知此义,方可言外有独。”这是在强调神的重要作用,而《脉理求真...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71.html

共找到128,43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