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经方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微似”之外,经方的应用还有另一个准则,即“出彻身”。 ●“微似”和“出彻身”强调了祛邪扶正的两个侧面,即在于对二者的把握。 ●表实邪盛之人,应处以较峻之法,务求“出彻身”;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032.html

经方用药应以知为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剂量越大越好。 经方用药重视给服方法 同是对于表证,给药的方式各有不同,如桂枝汤条方后注曰:“若一服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更服依前;又不,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6802.html

经方是方法 不是目的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马家驹 陈建国 陶有强 胡希恕经方传真研究会 经方的六经来源于八纲,在病位上分为表、里、半表半里。邪气在表,当而解之。 病位在表,可以分为太阳病表阳证、少阴病表阴证,“”是治疗大法。但如何发汗、如何达到发汗却有显著不同。 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781.html

经方”溯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1、什么是“经方” “经方”来自于殷商时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其上而又源于《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据梁·陶弘景说:“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四时八节气。尚有圣相伊尹撰《汤...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69607.html

经方应讲求整体辨证_【中医宝典】

...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治疗。但如果忽略患者的其他症状,如咽痛、吐黄痰、口干渴欲饮等阳明病,恶寒、出、低热等太阳病,腹泻、腹痛、腹部怕冷等太阴病,而仅仅用半夏厚朴汤是不行的,必须重视患者的整体状况,把握经方的整体观念,予以随证加减治疗。 有些...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217.html

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2144.html

症状反应是经方辨证的主要依据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章太炎谓:“医师能,本在疗治,非专在防卫也”;“凡事虚拟其理,不如实征其状。”强调中医旨在治病,而治病主要依靠患者症状,即胡希恕所称“症状反应”。“症状反应”是胡希恕读《伤寒论》,分析《神农本草经》、《汤液经》体悟所提出的概念。人体...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6052.html

经方治疗的核心是察机用药——张锡纯用经方的启示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管窥蠡测,较之仲师何异萤火之比皓白”,但其传世医案中很少能看到经方“原型”出现。张氏善创新方,然所创方皆有所本,所本即经方的脉络或骨架,“看似超出经方象外,实则入于经方圜中”。没有对于仲景学说的深入研究,对于经方制方之理的深入把握,对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6711.html

治癃闭熨吐_《医宗金鉴》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术】

...宜用宣上:以木通,老葱煎汤服,顷时探吐,再服再吐,以尿通为。服诸药不效,或身无,宜用达外:以葱汤入木桶内,令病人坐于杌上,没脐为,匝腰系裙以覆,少时出,其尿自出。欲尿时不可出桶,即于桶内溺,恐出桶气收,而尿又回也。...

http://qihuangzhishu.com/337/886.htm

《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体现经方发展史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共识。对比《汤液经》和《伤寒论》可看出,《伤寒论》中才出现了半表半里概念。《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浅深,假药味滋,因气感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593.html

共找到445,93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