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_【中医宝典】

...脉在史上已有明文记载。而我国脉流传到了张仲景,那已经更进一步。仲景的伤寒金匮,凡是论病,几乎要先讲脉。而干姜附子治疗一流感高热,那人口干、舌苔干黄而厚服了一包药,第二天身热除尽,舌苔退了,口也润了这不是根据脉用药而取效的最显著的例子...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543.html

的宝藏_【中医宝典】

...在史上已有明文记载。而我国脉流传到了张仲景,那已经更进一步。仲景的伤寒金匮,凡是论病,几乎要先讲脉。而干姜附子治疗一流感高热,那人口干、舌苔干黄而厚服了一包药,第二天身热除尽,舌苔退了,口也润了这不是根据脉用药而取效的最显著的例子吗...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69.html

_《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脉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智与神会,则莫之敢违。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也。凡,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

http://zhongyibaodian.com/sanyinjiyibingzhengfanglun/627-5-2.html

与脉发展的时间差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就对舌的方法、舌名以及正常舌象、病舌等提出象脉那样的理论根据。《难经》有关的舌内容也不多,只提到厥阴气绝,可引起舌卷。张仲景虽然首先将舌与苔分开,对舌有很大的贡献,并亦有时将舌的变化作为辨证的条件之一,但与他对脉的重视程度,及...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5.html

_《三因极一病证方论》_中医方言书籍_【岐黄之术】

...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脉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智与神会,则莫之敢违。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也。凡,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

http://qihuangzhishu.com/627/5.htm

时脉的冲击(一)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理论性很强,又是切合实际指导临床辨证的实用脉专著,其影响远及国外。《脉经》所具有的这些成就,《金镜录》是无法与之相比的。《金镜录》很可能是敖氏临床舌经验记录,并没有对其进行总结,使其理论化、系统化和统一标准化。正是由于《金镜录》本身存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4.html

《脉辑要》及《脉辑要评》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肤见所得,系之于后编为是书,名日《脉辑要》。所以他的书是法古而又及于今的,除去对寸口脉不分三部以配脏腑,以及他提出的“已有此证当其脉、以察其阴阳表里虚实热寒而为之处措,安可以万变之证预隶之于脉乎”的观点以外,与后世脉法的区别不是很大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64.html

正确认识脉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疗效,应当是目前脉研究的题中之义与最终目的。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上,笔者有幸聆听了多位脉专家的报告。他们为中医脉的继承和发扬增添了新活力,将脉研究成果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新兴领域,带动更多人热爱中医、关注脉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775.html

经络与色脉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对色脉的提出始于《内经》,《内经》有“色脉诊法”、“色脉尺诊法”的提出,虽然《内经》对色、脉各有专门论述,并且亦有四的专论,但《内经》既然以经络为特点,在经络中色诊和脉又为主要内容,因此色诊与脉的关系相当密切,往往相提并论。 ...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49.html

色脉相关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色脉的提法始自《内经》,《内经》中色脉相提并论之处很多,《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的记载。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说:”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96.html

共找到72,94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