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10月6日电,在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科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5日在伦敦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7岁。 1962年,威尔金斯与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克里克、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分享了...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遗传信息是如何储存在DNA分子中,以及遗传性状何以在世代间得以保持。这是生物学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之前,早在1868年,...
...(一)DNA的碱基组成规律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主要有四种,即dAMP,dGMP、dCMP和dTMP(d代表“脱氧”的意思),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稀有碱基(主要是甲基化碱基)。50年代初,E.Chargaff等人对来自不同生物的DNA进行...
...,有如“之”字形一样,因此叫它Z构象(英文字Zigzag的第一个字母)。还有,这一构象中的重复单位是二核苷酸而不是单核苷酸;而且Z�DNA只有一个螺旋沟,它相当于B构象中的小沟,它狭而深,大沟则不复存在(图15-7)。进一步的分析还证明,Z...
...X-射线衍射图谱时出人意料地发现这种六聚体的构象与上面讲到的完全不同。它是左手双螺旋,与右手螺旋的不同是螺距延长(4.5nm左右),直径变窄(1.8nm),每个螺旋含12个碱基对,分子长链中磷原子不是平滑延伸而是锯齿形排列,有如“之”字形...
...等)等理化因素的影响,均可使DNA变性。通常,可利用DNA变性后波长260nm处紫外吸收的变化追踪变性过程。因为DNA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值这一特征是由于含有碱基组成的缘故,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碱基藏于内侧,变性时由于双螺旋解开,...
...DNA分子是4种脱氧核苷酸经3’→5’磷酸二酯健聚合而成,所以了称为多核苷酸(polynucleotide)。DNA的一级结构是指4种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1953年Watson和Cricd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其要点是:...
...DNA做为遗传物质的基本特点就是在细胞分裂前进行准确地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on),使DNA的量成倍增加,这是细胞分裂的物质基础。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指出,DNA是由二条互补的脱氧...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仅与其生物功能有密切关系,还能解释DNA的重要特性枣变性与复性,这对于深入了解DNA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又有重要意义。1.DNA变性(denaturation)指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
...以自己为模板(template)吸收周围游离核苷酸,按碱基互补原则,进行氢键结合。在一些聚合酶作用下,合成新的互补的链,与原来模板单链并列盘旋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双螺旋结构(图3-4)。这样新形成的2个DNA分子与原来 DNA分子的碱基顺序...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