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心脏的脂膏下面,藏在横膈肓膜之间,在这‘膏肓’要害之地,再有名的医生也奈何不得我们。”� 不久,秦国的名医医缓来到了晋国,他经过察色按脉,细心诊断,不住地摇头叹气。� 晋景公焦急地问医缓:“寡人的病情怎么样?”� 医缓说:“您的病在心脏的...
...上回说《疾病》的时候,我们谈到扁鹊形容人不可救药时说:“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后来人们也用病入膏肓表达同样的意思。其实膏肓和骨髓就是一回事。 《内经·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岐伯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
...古病证名。出《左传·成公十年》。该篇载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说明这是一种病位在膈中(或其他属于药物不易起作用的病位)的危重病证。后世有将膏肓病与劳病的某些证型相联系者,如《扁鹊心书》将一种由于...
...可愈,或服五膈散、撮气散,去肺中冷气,重者灸中府三百壮可愈。(形寒饮冷之伤,初起原不甚深重,医人不明此证,误与凉药,积渐冰坚,致成膏肓之疾。及至气奔吐冷,寒热无已,不思转手温补,仍与以滋阴退热等剂,以致不起,非是病杀,乃医杀也。)【治验】有...
...可愈,或服五膈散、撮气散,去肺中冷气,重者灸中府三百壮可愈。(形寒饮冷之伤,初起原不甚深重,医人不明此证,误与凉药,积渐冰坚,致成膏肓之疾。及至气奔吐冷,寒热无已,不思转手温补,仍与以滋阴退热等剂,以致不起,非是病杀,乃医杀也。)【治验】有...
...春秋时代秦国名医。晋景公有疾,求医于秦,秦恒公使医缓治之。缓为之治,谓:疾不可为也。其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是早期对病情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医缓成为当时著名医家的代表。后世常把和缓并称,作为...
...久而增气理悠长,缓治中和物化常,脾胃相通辨谷气,药如偏胜不为良。经云∶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之久,夭之由也。此言药之气味,治之缓急,出乎医之调燮也。盖胃中清纯委和之气,偏与谷肉果菜相宜,即参术亦有偏胜。此先哲之格言,自当视其病之缓急而治...
...国语辞典 人體心臟與橫膈膜之間的部分。舊說以為是藥效無法達到的地方,故引申為病症已達難治的階段。 西遊記.第十回:「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 比喻百姓的痛苦。 唐.杜甫.壯遊詩:「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 位於肩背部的穴道,約在背部第...
...膏肓指病位的深隐。 【膏肓】 膏,心下之部;肓,心下膈上之部。膏肓主要指病位的深隐。古人认为病位深隐,用药物、针灸都不能起多大作用。所谓“病入膏肓”,有“不治之症”或“难治之症”的意思。足太阳膀胱经穴名,在第四椎下,近第五椎上两旁去脊各三...
...列属于膀胱经。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是病入膏肓之故。孙思邈曰:“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针灸大成》云:“(灸膏肓穴)主治阳气亏弱,诸风固冷……”用以治风关痛,通过艾灸膏肓,并配合气海等穴,...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