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有益身心_【中医宝典】

...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总结中医关于动静结合的具体方式,精髓应该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身边的长寿老人,确实有这么个规律。 《吕氏春秋·尽数篇》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唐代中医养生大家、长寿之星孙思邈,他体会到运动能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4726.html

动静结合有益身心_气功养生_【中医宝典】

...也有身体不好的,甚至早夭的。爱静也是如此,有的健康,甚至很长寿,也有的身体不好,病秧子。 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样才能对身体、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仔细阅读古代中医经典,中医历来都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总结...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654.html

南征_南征:身者动养,心者静养,动静结合身心安康。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运动益健康,持之以恒出成果。”长寿歌——后天保养是关键“身者动养,心者静养,动静结合身心安康。”这里,南征指的是养心安脑,心静如水,知足常乐。他提出“后天保养,长寿关键”的养生观点。他认为,“长寿秘诀,人人不一”,而“修炼身心,淡泊明志,...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nanzheng/1226-1-0.html

什么是动静结合?_气功基础_【中医宝典】

...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 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静,指形体与精神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qigong/a13325.html

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长生之举,对社会上重视老年人颐养保健。 1. 动静结合,保健延年 方开的《延年九转法》提出静以养阴,动以养阳的辨证关系。他说:“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 ...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124.html

动静结合以静为主_【中医宝典】

...——张镜人的养生 全国著名老中医张镜人教授,今年81岁,谈吐风雅,思路清晰,个性喜静而不好动。经过两场大病之后外貌清减了许多,但神清矍铄依旧。 张老的养生经验是: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最多的运动只是每天上午和临睡之前在家里室内绕室而行,作些...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8032.html

王大增_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先生在处方用药时掌握药物之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之原则。具体应用时,在大量养血滋阴之品中的酌情选用香附、乌药、川栋子等,引气分药入血分,以活泼生机。如对血热型月经过多地者,则予凉血止血药中伍香附、川芎、丹参等止血而不留瘀;血热阴虚者,则在滋阴...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wangdazeng/553-5-3.html

养生宜动静结合_养生基础_【中医宝典】

...疾行”,倡导量力而行,徐缓图功。 如上所述,人体运动须有常有节,动静结合,形劳不倦,方能有益于健康。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所云:“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055.html

冬季养肾需要动静结合_冬季养生_【中医宝典】

...中医认为,不同的季节需重点保养的脏器也有所不同,即常说的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而冬天则以养肾为主。养肾方法可在精神和运动上养护,也就是动静结合养肾。 宁静为本,保养精神。 所谓“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就是说在冬季要以安定清静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4282.html

都市森林浴益身心_环境养生_【中医宝典】

...1~2℃,脉搏每分钟可减少4~8次,因而对心脏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鼻炎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正因为森林浴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非常有益,所以西方许多国家的森林旅游业一直都很发达。我国也十分重视城市绿化工作,几乎所有的城市都结合城建规划,...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254.html

共找到40,45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