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4岁。 【现病史】 发热3天(体温38. 5~39. 5℃),流涕鼻塞,腹痛下痢,日有七八次,红白相夹,纳呆作恶,舌苔厚腻。 【诊断】 痢疾(中医:下痢)。 【辨证】 邪积内滞。 【治法】 疏解消滞。 【方药】 荆芥炭、炒防风、...
...裴某,女,10岁。 【现病史】 发热3天c体温38~39℃,下痢脓血,黏冻,纳呆腹痛,里急后重,次数频多(日7~10余次,已服用西药呋喃唑酮及氯霉素等效不显,舌质红薔腻,脉数实。 【诊断】 痢疾(中医:下痢)。 【辨证】 湿热夹滞,内蕴...
...——脾经湿热 马绍尧医案——肾虚风燥 马绍尧医案——心肝火旺 慢脾风 梅大钊医案——脾肾阳虚 目病干疼 脑充血兼偏枯 脑充血兼痰厥 脑充血兼腿痿弱 脑充血头疼 倪菊秀医案—— 湿热夹滞 倪菊秀医案——邪积内滞 疟疾兼脾胀 疟疾兼暑热 疟疾兼...
...辽宁中医杂志,1986,(2):14] 汪受传医案——食积 患儿唐某,男,3岁。 【初诊日期】 1999年9月24日。 【主诉】 纳少伴腹胀3月余。 【现病史】 患儿近3月余纳少,腹胀,时有腹痛,问见呕吐食物,气味酸腥,大便尚调。患儿无发热,...
...有序。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出发点,所谓“化不可待,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因此,“养”与“和”才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准则,“攻邪”也必须服从于这一准则。 张英栋否定了八纲辨证中的两纲——虚与实,提出了一个“虚实不足凭”的观点...
...。 张光煜医案——少阳阳明合病 王某,男,12岁。 【主诉】 发热、咳嗽8天。 【查体】 体温一直持续在37. 5~39℃,下午较高,时有呕吐、腹痛,大便于结,精神欠佳,舌苔黄,脉浮数。 【辨证】 少阳阳明合病。 【方药】 柴胡9g,黄芩、...
...痧白喉总论》论之甚详,云:“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于是发为烂喉丹痧。”由于此病为疫疠之邪犯于肺胃,熏蒸营血而成。因此,常有表邪未解...
...周语》。注:“积也。” 得此佳作,终日喜快,滞闷冰释。——宋· 苏轼《与王定国书》 又如:滞念(凝结在心中的思念);滞思,滞想(凝聚心头的想念);滞怒(积于心中的愤怒);滞气(郁积之气);滞愤(积愤) 凝聚,积聚 [condense;...
...一周,神志昏迷,口舌干燥如枯树皮,当地西医予补液等相关治疗仍高热不去。王老诊脉察舌后,分析道:此为暑邪由气及营,伤阴劫津,内扰神明之侯,要防其阴涸,而有内风痉厥之变,拟予生津达邪,透营转气,予以清心开窍之品”。然后提笔开方,并嘱立即取药煎服...
...侵入,才会有内邪滋生,这可能就是《内经》“虚邪”的含义所在。可以说虚是病的前提,而不是病本身。到病已形成时,其要还在于邪。因此许叔微在《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后,补充了一句“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治疗时不仅要审病求因,更要治病求本。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