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病学派温病异同_【中医宝典】

...共同努力,关于温病治法,已系统总结归纳为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包括散血)、开窍息风、滋阴固脱等治法。这些治法是众多温病医家温病作斗争不同阶段经验总结。(未完待续)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552.html

温病学派形成发展_【中医宝典】

...温病学派形成发展(1) 祖国医学中的温病学说,远在《黄帝内经》里面已有提及,《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31.html

吴鞠通,温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_【中医宝典】

...吴塘(1758-1836),字鞠通,又字配珩,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为温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吴鞠通从小苦读诗书,想走科举之路,得个功名,但十九岁时,他父亲生病,终于死去,吴鞠通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他认为父亲病了自己却不懂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654.html

裘沛然_一、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温病传变特殊规律,这会使中医外感病治疗受到很大局限。据上分析,裘氏认为,温病只是伤寒分支,温病学说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认识和证,但不宜将两者机械地“分家”,而应从实际出发,使伤寒温病机理治法成为一个整体,才有利于外感...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qiupeiran/525-3-1.html

伤寒温病辨_《温病指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头痛身热等证.以阳盛伤人之阴也.知此阴阳两大法门.则伤寒温病之辨自 然于心目矣.伤寒初病.身虽发热.一二日内必不烦渴.左手之脉必紧盛倍于右手.温病身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右手之脉洪大倍于左手.冬温初起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伤寒证太阳中风无异....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zhinan5580/271-4-2.html

温病明理》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著作。四卷。恽铁憔撰。刊于1928年。本书综合前贤高论,辨析温病伤寒之异,讨论温病概念,温病所述三焦辨证等有关专题,并对一些主要温病学派温病治法等予以评述,反映了作者在温病领域中西汇通观点。现有初刊本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413.htm

温病明理》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著作。四卷。恽铁憔撰。刊于1928年。本书综合前贤高论,辨析温病伤寒之异,讨论温病概念,温病所述三焦辨证等有关专题,并对一些主要温病学派温病治法等予以评述,反映了作者在温病领域中西汇通观点。现有初刊本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179.htm

温病学派--王履吴又可叶桂薛雪缪遵义柳宝诒_【中医宝典】

...为新邪诱发温病。大多初起即以里热为主,通常温病初起有表证者相异,逆传心包者亦不同。柳氏研究,揭示了对于某些特殊温病病型发病规律和治疗经验,丰富了温病学说内涵。 柳氏治疗伏气温病有如下特点:1、认为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烁从之阳,...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698.html

温病学说之折衷_《温病正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遂愈多也。吴又可生于多疫之秋,故其言曰∶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是伤寒,及其临证,悉见瘟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云云,诚非虚语。其立说虽为后世温病瘟疫混淆之滥觞,而其发明疫邪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夫九传之变,则为疫之金针,而不容...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zhengzong/723-6-4.html

温病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_《温病正宗》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内传,始有热象。故初起治法,必以通阳祛寒为主。及化热之后,始有泄热之法。此伤寒病之大较也。若夫温病,乃冬时寒邪伏于少阴,迨春夏阳气内动,伏邪化而为热,由少阴而外出,如邪出太阳,亦见太阳经证,其头项强痛等象,亦伤寒同。但伤寒里无郁热,故恶寒...

http://qihuangzhishu.com/723/48.htm

共找到1,007,96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