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销售一空。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22岁的萧龙友挺身而出,同当地医生陈蕴生沿街巡治,用中草药进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人称“万家生佛”。经此一事,萧龙友声誉鹊起。 清光绪23年(...
...萧龙友,名方骏,字龙友,别号“息翁”,解放后,改为“不息翁”(1872-1960)。四川省三台县人,为前清拨贡,是解放前后京城的名医。他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三人被合称为“京城四大名医”,声名斐然。他们的医术医理,都有极高的造诣,医德...
...萧龙友,名方骏,字龙友,别号“息翁”,解放后,改为“不息翁”(1872-1960)。四川省三台县人,为前清拨贡,是解放前后京城的名医。他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三人被合称为“京城四大名医”,声名斐然。他们的医术医理,都有极高的造诣,医德...
...融为一体。所用金针长达尺余,不用时圈套于左手中指上,用时取下拉直,人称“金针黄石屏”。他能将金针刺进一寸多深的粉墙而针却不曲不折,功力不凡。黄石屏入京为袁氏针灸,竟然两针而愈,袁世凯头痛再未发作,他送给黄氏酬金3万元大洋,亲题《一指回春》匾额...
...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砌磋学问。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并于同年与另一名医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培养较多的中医人才。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所著有《...
...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砌磋学问。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并于同年与另一名医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培养较多的中医人才。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所著有《...
...□ 黄芪不能补,理甚易明,惟分量须有把握耳。” 病危曾请萧龙友处方 1916年5月27日,袁世凯病危,其长子袁克定邀请京城名医萧龙友到总统府为其诊断。萧龙友切脉后,断定袁的病为尿毒症,说道:“大总统患有因膀胱结石导致的尿毒症,这是早就知道...
...旧时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宋·戴翼《贺陈待制启》:“福星一路之歌谣,生佛万家之香火。”...
...萧龙友处才转危为安。她说:“没有中医前辈治好姥爷,我们全家人都不知道在哪呢,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像萧龙友老爷爷那样的人。”(而我的父亲萧璋教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创始人之一,这使我与窦豆更添了一份缘分。)看到有这样的...
...现代医家。北京人。幼读经史,为清时拔贡。后学医有成,擅长治疗虚劳杂病,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推崇《伤寒论》,重视七情内伤致病,医药并重。建国前与孔伯华在北平创办北京国医学院,以弘扬中医,培养中医人材。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齐名。人称北京“...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