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脉象。与平脉、正常脉相对。《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病能即病态,疾病的临床表现。“能”通“态”。《素问·方盛衰论》:“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病藕包病名...
...心”,实际系指心下之上腹部,包括胆囊部位)《张氏医通》卷四:“……蚘闻酸则静,得苦则安,遇辣则伏而不动。”治以驱蛔为大法,方用乌梅丸、化虫丸等。参见九虫病条。蛔虫瘤病名。瘤内容为蛔虫之病证。见《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三》:“又有一种蛔虫瘤,...
...。又称六之气。即六步气之第六气。为太阳寒水之气,主冬至前后共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即小雪至大寒,包括大雪、冬至、小寒三个节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并,民乃康平,其病温。”终①永久,终久。《素问·六...
...轻重除从斑疹形色诊察外,患者的神志情况亦十分重要。如虽见斑疹而神清气和者为顺;斑疹兼见神昏谵语者为病势深重。《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载述:“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
...。《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不能语者,灸第二槌或第五槌上五十壮。”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经外穴,名中风不语穴。在后正中线,第二胸椎及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处。主治中风不语。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中风不随病证名。小儿...
...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八椎下经外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在背正中线,当第八、九胸椎棘突之间。主治疟疾。微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巴豆饼灸...
...,悲胜怒。”悲郁郁证之一。《类证治裁》:“悲郁脏躁欲泣,甘麦大枣汤。”参见七情郁证、脏躁条。悲则气消病因病理学术语。系九气为病机理之一。过悲则气消散。《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悲中病证名。系类中风病证之一。因悲哀过度,精神...
...角端距离处。一说在第五胸椎突起两旁各开1.5寸处(《针灸学》江苏中医进修学校)。主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盗汗,心痛,胸背引痛等。艾炷灸3-7壮。肓①指肓膜。《素问·奇病论》:“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左传·成...
...官名。保康大夫是金、元时期官阶较高的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金代保康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上曰保宜,中曰保康,下曰保平)。元代保康大夫的官阶为从三品,其职位仅在保宜大夫之下。保生铭养生专篇。相传为唐·孙思邈述。全文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通常所说经方,多为此指。经方派中医学术派别名。古代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的方剂为经方。因此,后世医生凡主张...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