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_【中医宝典】

...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仲景《温病条辨》第一方,用以治有恶寒表证的温病,此虽遭后世讥议,但其出方立论必有所据。 总之,辛温、辛凉发汗,皆取其辛散透邪。否则,过温则有碍病势之热,过凉则闭其腠理,使邪热不能外达,故均非所宜,但辛凉比辛温易施,...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857.html

老年热病中医药治疗有优势_【中医宝典】

...可增强抗菌药物的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老年性疾病常表现疾病的多发性,老年患者存在的原发病造成个体的内伤基础,内伤基础的存在常常导致外感热病的非典型性和复杂性,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与复杂的临床表现。老年热病中医治疗重视内伤基础对外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9292.html

外感发热_《中医内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较难控制中医急症通讯1987;7:11。2.专方治疗以清法为主,多种治法结合,研制专方治疗外感热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新制剂研究与开发是当前外感热病研究的重要形式。涂氏以清、解、和、下法联用而设计的热必宁银花、柴胡、石膏、大黄...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kexue/76-2-2.html

外感发热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较难控制中医急症通讯1987;7:11。2.专方治疗以清法为主,多种治法结合,研制专方治疗外感热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新制剂研究与开发是当前外感热病研究的重要形式。涂氏以清、解、和、下法联用而设计的热必宁银花、柴胡、石膏、大黄...

http://qihuangzhishu.com/76/56.htm

溯源救肾汤_中医方剂书籍汇集【中药方大全】

...,故名溯源救肾汤。熟地 炒麦冬一钱五分,去心,炒黄 炒黄白术二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白茯苓一钱二分 生杜仲二钱 川续断一钱五分 牛膝二钱 姜炭六分 加灯心莲子,水煎食前温服。如腹有微痛,加益母草一钱;如...

http://zhongyaofangji.com/yaofang/suyuanjiushentang.html

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成《伤寒论》以六经分证概括、认识外感热病;书中杂病部分后人将其整理成《金匮要略》按脏腑经络体系概括、认识内伤杂病。《伤寒杂病沦》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奠定了...

http://qihuangzhishu.com/76/5.htm

_方药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就是寒、热、温、凉种药性。 【】 就是寒、热、温、凉种药性。药性的寒凉和温热是与病证性质的热性病证、寒性病证相对而说的。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是寒药,治热病泻痢;茵陈蒿微寒,即是凉药,治...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6118.html

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着》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反映当时内科的学术理论已成体系。明清时期,内科的重要著作有《医学纲目》《杂病证治准绳》《症因脉治》《医宗必读》《...

http://qihuangzhishu.com/76/7.htm

热病辨证应用“三分法”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辨证体系的作用,就是为了便于指导临床诊治实践,伤寒与温病融合之后的热病辨证,已经无法回归到《内经》的水平,因为其体系无法容纳后世外感热病学说的丰富内容,所以必须开放体系,容纳古今、未来关于外感病证治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9862.html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_《针灸甲乙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不汗,日死。未汗勿庸刺。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刺。苛鼻干《灵枢》作诊鼻干索于皮肺,不得索之于火,火者心也。热病先身涩烦而热,烦闷唇嗌干,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刺。热病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于水。...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jiayijing/661-12-2.html

共找到551,58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