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诂派学术研究内容_【中医宝典】

...——皖派朴学家素问诂研究(二) 摘要:本文举例论述了皖派朴学家对素问诂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考证,将文字、音韵、训诂、校勘、医理等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以运用到具体问题的考证中。 内经是中医的理论著作,但实质上又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546.html

素问诂派学术渊源_【中医宝典】

...下面重点介绍皖派朴学素问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生平著述。 胡澍与素问[2] 胡澍,字甫,又字甘伯,号石生,绩溪县城北人。生于道光五年(1825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官宦世家,为著名皖派朴学代表“绩溪胡氏祖孙”三人之一...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535.html

素问的版本_【黄帝内经

...9787117067225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影宋本),学苑出版社,2009.ISBN9787507731682 素问全元起本研究与辑复,段逸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ISBN9787532357536 ...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207.html

素问的名称由来_【黄帝内经

...之,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 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202.html

素问简介_【黄帝内经

...校正云本篇亡在王冰之前,属后人补遗之作。 南朝齐梁时期的全元起曾为素问作注,但是全元起本亡佚于南北宋之交。 至唐代,王冰对素问进行了编次和注释,是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共二十四卷,在北宋经林亿等人校正后遂广为流传。 中文名称:...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99.html

素问的文化渊源_【黄帝内经

...素问“素者,本也;问者,皇帝问于岐伯也。”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因此就诞生了以皇帝与先知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素问。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组成部分。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共9卷81篇。素问之名最早...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203.html

素问诂派治学特色_【中医宝典】

...——皖派朴学家素问诂研究(三) 摘要:本文论述了素问诂派的治学特色:一是继承皖派朴学治学风格。皖派治学风格有六点: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守凡例、断情感、汰华辞。朴学家胡澍、俞樾、孙诒让等治素问风格一承段玉载、王念孙,多方...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555.html

黄帝内经的版本_【黄帝内经

...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是运气学说的主要依据。 王冰版的素问,后经北宋林亿等重新著后,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成为最完整的素问善本,也是官方考试的依据。现今流传的黄帝...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93.html

素问词义举疑_【中医宝典】

...”。马莳注:“帝言病有不从毫毛而生,非由于外而生于内,五脏阳气皆已竭尽,津液充溢皮肤发为肿胀”。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如果此文“五脏阳己竭”之,果为“阳气竭尽”,那么,...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94.html

古代有关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_【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清)吴昆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清)高士宗、吴昆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清)张志聪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明)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72.html

共找到470,12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