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侍郎第一书》苏洵 《上张侍郎第二书》苏洵 《上韩舍人书》苏洵 《上韩丞相书》苏洵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苏洵 《与梅圣俞书》苏洵 《答雷太简书》苏洵 《与杨节推书》苏洵 《与吴殿院书》苏洵 《谢赵司谏书》苏洵 《与孙叔静》苏洵 《谱例》苏洵...
...讥之。而况以杀其身,此何可言哉。余不爱夫吾言,恐其伤子先君之风。《行状》曰:“公戒诸子,无如乡人父母在而出分。”夫子之乡人,谁非子之兄与子之舅甥者,而余何忍言之。而况不至于皆然,则余又何敢言之。此铭之所以不取于《行状》者有以也,子其无以为怪...
...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
...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闢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
...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事佛奉道 苏洵生活于佛、道发展兴盛的北宋前期,受时代潮流及出生环境的影响,苏洵...
...,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什么是三苏? 苏洵...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
...国史 苏洵,字明允,眉山人。数举进士、贤良不中。当至和、嘉祐间,与其子轼、辙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洵《权》《衡》论策二十二篇,大爱其文辞,以为虽贾谊、刘向不过也。以其书献,得召试,而洵不就。除秘书省校书郎。会诏太常集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
...。 「与杨节推书」 洵白:节推足下,往者见托以先丈之埋铭,示之以程生之《行状》。洵于子之先君,耳目未尝相接,未尝辄交谈笑之欢。夫古之人所为志夫其人者,知其平生,而闵其不幸以死,悲其后世之无闻,此铭之所为作也。然而不幸而不知其为人,而有人焉告...
...,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